新浪财经 银行

大小盘股价分化业绩政策是主导

英大金融

关注

  大小盘股价分化业绩政策是主导

  文|唐杰

  综观2017年数据,股价分化局面持续,大盘股涨得好,小盘股表现差。究其原因,既有业绩的反差、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也有监管层对于股价操纵的打击、并购重组政策趋紧等因素。

  从2017年表现来看,股市分化严重,不少大盘股涨势强劲而小盘股跌跌不休,这和以前小盘股领涨的情形大相径庭。

  在指数层面,大盘股的最突出代表是上证50指数,包含上海交易所最大的50只股票,2017年涨幅25.1%。沪深300指数包含沪深两市最大的300只股票,涨幅21.8%。相比之下,小盘股则十分惨淡。创业板作为小盘股的代表,去年涨幅为-10.7%。一年之内,二者涨幅差距超过30个百分点,可谓十分惊人。

  在个股层面,大盘股的涨幅疯狂,比大盘股指数的涨幅更具冲击力。比如招商银行去年涨幅72.1%,是上证50平均涨幅的近三倍。中国平安在去年的涨幅更是高达103.6%,是上证50平均涨幅的四倍。如今,中国平安的市值接近8000亿元,去年一年市值上涨约4000亿元,财富效应巨大。

  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曾经以小为美

  中国股市以前长期有热爱小盘股的传统,以小为美。很多投资者选股时把盘子大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甚至非小盘股不买。在当时,大盘股受到冷落,鲜有投资者问津。

  小盘股之所以受到欢迎,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小盘股好炒,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让小盘股价格出现明显的变化。

  用曾经流行的筹码理论解释,股票就相当于筹码,小盘股筹码少。如能把大部分筹码收集到手,就可以决定股价。以前出现过老庄股,外部流通的股票数量极少,股价完全成为操盘者(庄家)的玩具,想让股价涨就可以让股价涨,想让股价跌就可以让股价跌,为所欲为。在整个股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老庄股可以逆势上涨甚至不断涨停。

  有的操盘者可能资金实力比较雄厚。即便对于他们而言,盘子的大小仍然很重要,因为随着股价的上涨,控盘所需要的资金量迅速增加。比如一个小盘股市值50亿元,1%的股份被卖出后需要操盘者投入0.5亿元承接。当这个小盘股股价上涨十倍后,市值增长到500亿元,同样是1%的股份,就需要5亿元承接。

  有的操盘者不太愿意在二级市场靠搜集筹码影响股价,毕竟这是违法行为。他们主要通过并购等手段,改善股票的基本面,间接影响股价。对于这样的操盘者而言,盘子大小也很重要。小盘股只需要较少的资金量,就可以出现较大的基本面改善。道理与收集筹码类似。

  其次,小盘股的涨幅空间大。普通投资者没可能操盘一只股票,但也很可能喜欢小盘股,是因为小盘股的涨幅空间大。小盘股的涨幅可以来自操盘者的操纵,也可能来自基本面的向好,包括人为或是自然发生。很多只看基本面的投资者,也很重视盘子大小,因为他们立志寻找十倍股。显然,短期内十倍股不会发生在大盘股上面。

  最后,新股通常是小盘股,对于小盘股的偏爱类似于对新股的偏爱。新股往往来自新行业,代表新的商业模式,不为投资者熟悉,有朦胧美。在这种情况下,股价高一些、估值贵一些都很容易发生。如果是投资者已经比较熟悉的行业和商业模式,则想象空间很有限。

  如今分道扬镳

  股价分化一方面是因为大盘股涨得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盘股表现差。

  大盘股开始受到欢迎,重要的原因是对于股价操纵的打击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这时大盘的流动性溢价就成为其优势所在。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远大于普通个人。如果机构投资者不做搜集筹码、控制股价的操盘者,那他们就会选择买入大盘股。大盘股能够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可以随时退出,而不会严重影响股价。

  近年来出现两类新兴的机构投资者。

  一类是以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国家队首次入市维稳,至今仍未退出。和普通的机构投资者相比,国家队的资金实力又上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对于流动性的要求也更高。

  另一类是境外投资者。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机构投资者占主导。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就是机构投资者,同样注重流动性。

  更不容忽视的规律在于,业绩是王道。

  有的大盘股是先天的,比如大国企,诞生时就已经规模很大。有的大盘股则是后天的,是从相对小的规模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于后者而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就是竞争力的体现。有了这样的竞争力,成为大盘股后也容易继续成长。大盘股的成长速度可能没有小盘股快,但可能更加稳定,更有可持续性。

  大盘股的行业分布也很重要。近年金融行业持续增长,相比其他行业情况较好。金融行业里的股票一般都是大盘股,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大盘股业绩的持续增长。

  以2017年三季度报告的数据为例,大盘股集中的上证50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0.4%,而创业板作为小盘股的代表,净利润居然同比下降7.9%。他们在股价走势方面的差异主要来自净利润增幅方面的差异。

  股价走势分化不仅存在于大盘股和中小盘股之间,也同样存在于中小盘股内部。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两个中小盘股的指数:中小板和创业板。去年,中小板指数的涨幅为16.7%,而创业板为-10.7%。与之对应的是,中小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8.2%,远高于创业板的-7.9%。业绩同样是股价的主导因素。

  中小板的净利润增幅高于上证50,但股价增幅低于后者。这就不是业绩能够解释的,可归因于前述的机构投资者崛起等原因。

  与此同时,小盘股估值水平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过去对于小盘股的偏爱,小盘股股价较高,市盈率超百倍者屡见不鲜。对于小盘股股价的主要支撑是未来业绩的高速增长。随着小盘股业绩增速低于大盘股,小盘股的估值水平也随之走低。小盘股股价受到业绩增速下降和估值水平降低的双重冲击,面临戴维斯双杀。经历过价格调整后,目前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别是27、40、45倍,创业板的估值仍远高于主板。

  小盘新股大量发行又导致小盘股的稀缺性大幅下降。2017年共发行438家新股,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比历史第二高位还多88家。绝大多数新股都是小盘股,这对于小盘股价格产生了显著不利影响。不过2017年新出现的现象是新股审核通过率下降,特别是10月17日,主板与创业板合并后,有“大发审委”之称的第十七届发审委上台后,通过率一度只有“6过1”、“3过0”。新股审核的低通过率对于小盘股股价有一定支撑作用。

  并购重组监管趋严也是一大驱动力。并购重组正是小盘股做大业绩的重要手段,大盘股并购重组的机会较少。与内生式增长相比,并购重组带来的业绩增长幅度大、实现时间短。如果政策较为宽松,并购重组的数量就会比较多,对于小盘股业绩的改善作用会比较大。反之,如果并购重组的政策较为严格,小盘股的业绩就不容易有大的起色。业绩进而影响股价。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2017年并购重组委共召开了78次会议,共审核了173例重组,其中161单通过。对比2016年召开并购重组会议103次和审核交易数量275单的情况,2017年并购重组的上会安排和项目数量大幅走低。并购重组申请审核数量大幅减少,是因为并购重组三大监管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政策的趋严使小盘股在重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