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用变革适应变革

中国金融杂志

关注

  用变革适应变革

  魏革军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金融发展的主基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这三个方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复杂性。唯有坚持改革思维,坚持系统的策略和方法,增强改革的兼容性,用变革适应变革,才能在强监管和深化改革中取得平衡,减少摩擦和扭曲,并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多重目标。

  从2017年年初开始,特别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围绕金融去杠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新年伊始,又推出了一些新的监管政策,足见监管的力度。这一轮监管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金融业发展之基紧密联系,更为复杂也更具长期性。这对所有金融参与者,包括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理性思维,辩证施策,在化解各种矛盾的同时,促进体制、机制演进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

  对金融管理者而言,不只是一个严字,需兼顾金融发展多种目标的均衡,促进体制的转变。无论稳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还是从严监管,绝非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区间的、动态的概念,特别是在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情况下,更需要把握稳健中性、区间管理和动态平衡。这既是调控者和监管者应有的哲学思维,也是重要的管理艺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无论中央银行还是其他监管当局,与成熟的市场体制和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其中既包括监管制度自身的改革,也包括设计和推动金融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金融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为改革和重塑金融制度、规则、机制提出了新的价值导向。

  适应变革需要金融机构因时而变。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的主体,不应仅仅是政策变化被动的适应者,而应成为主动改革者。主动改革商业模式,主动按照现代经济要求配置资源,克服路径依赖。改变现有模式和做法是困难的,但不改变将面临更大困难。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改变;稳定并逐步降低整体杠杆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需要改变;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治理,实现我国金融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改变。经过近四十多年的改革,金融机构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对市场上出现的不同变化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进行独立判断,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和韧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根本性的金融改革依赖系统性体制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可以说是系统性体制变革的成功案例。深化金融改革,仍需着眼于从系统上机制上解决问题。这要求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的关系,以问题为导向,以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目标为着力点,重塑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往往伴随着市场博弈,这是正常现象。新的政策和改革实施应加强市场沟通,使微观主体深刻认识新的变化,主动适应和调整。管理当局应秉持历史思维、法治思维,认真倾听市场的声音,共同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