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反洗钱实践案例展播(24)|口罩销售诈骗案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关注

反洗钱实践案例展播(24)

- 选送单位:平安集团 -

为推动行业反洗钱工作经验交流,协会面向会员单位征集反洗钱实践案例,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会员积极投稿,较好反映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为此协会汇编相关案例,形成系列专题陆续推出。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期间,不法分子假借抗击疫情,紧跟热点“升级换代”诈骗手法,实施防疫用品相关诈骗犯罪。

为关注并防范客户涉及相关诈骗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从客户身份信息、交易信息、外部风险事件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对疫情爆发以来与防疫物资相关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控和排查。利用大数据等工具,通过样本标记、用户数据特征的提取,进行可疑指标的挖掘,结合客户所在地是否属于电信诈骗高发地或疫情重灾区以及客户是否涉及外部风险事件进行交叉比对,对打中可疑指标的客户进行深入排查。以下分享一起疫情相关案例,分析假借抗疫实施诈骗的洗钱特征,从中总结金融机构相关反洗钱工作启示,以便更好的防范洗钱风险。

一、案情概述

● 客户:S某

● 案由:疫情爆发后资金交易量激增

S某于某银行开立账户,声称主要用于出行、生活消费等日常交易。新冠疫情爆发后S某账户资金交易量激增,短期内接收多个自然人账户及第三方支付渠道资金超过百万元,随即转出至他行同名账户和第三方支付渠道。S某收入的资金备注多含“口罩”字样。经对其职业身份及交易分析,未发现其与口罩相关行业企业存在往来或经营相关企业,S某收入的资金亦未见用于口罩的采购和生产,涉嫌借助防疫用品实施诈骗。目前,S某银行账户已被某地公安冻结。

二、特征分析

01

客户尽职调查

经了解,S某现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对S某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进行检索,未发现其名下有关联公司。S某名下涉及的与口罩相关的交易行为与其身份信息不符。疑似在没有真实口罩货源的情况下收取他人口罩款,涉嫌借助防疫用品进行诈骗。

02

交易特征分析

(1)账户交易规模异常波动

S某的账户自开立后月均收支金额约10万元,主要用于日常消费,但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S某的账户交易数量和金额激增,交易规模与疫情爆发前相比呈倍数增长,2020年2月收支金额超过300万元。

(2)资金交易与真实防疫物品交易特征不符

2020年1至2月期间,S某收入多个个人账户、第三方支付渠道以及某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转入资金一百多万元。后于短时间内将绝大部分资金转出至第三方支付渠道及他行同名户,截至其账户被冻结时,余额不足1元。从交易对手维度分析,交易呈明显分散转入集中转出结构,且资金转入、转出时间间隔极短,过渡特征明显。S某使用个人账户收取口罩货款后立即将资金转出至第三方支付渠道或他行同名账户,未见其将所获资金用于口罩生产或采购。

(3)交易备注与疫情相关

S某多笔入账交易含“口罩”“口罩定金”“口罩预付款”“口罩货款”等字样,推测上游交易对手转入资金交易目的为购买口罩。

(4)交易备注含敏感信息,涉及高风险事件

如,S某收到一个人账户转账近万元,而在一周后,S某再次收到同一账户的小额转账,且交易备注包含“不退款就报警”等字眼,疑似S某收入口罩款但未发货。

三、案情启示

受疫情影响,不论是正常的防疫用品交易还是诈骗多在非面对面的场景下进行,求购方多会在交易附言进行用途备注,这是初步筛选识别疫情相关诈骗的一大特征。

借助防疫用品进行的诈骗与传统电信诈骗存在共性,客户交易行为与其身份信息不符、资金呈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分散转入-分散转出结构、资金快进快出,账户不留余额、IP地址频繁切换等交易特点依然存在。

在现有监测模型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升级,增强交易附言内“捐款”、“口罩”、“报警”等特殊字眼的抓取,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的赋能强化,是对新型诈骗行为的资金链条进行侦测的强有力手段。

此外,在疫情期间实行远程但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手段、落实高风险客户监测管控、开展监测排查、对反洗钱作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及向客户群体进行风险提示也是金融机构依法履行反洗钱义务,积极配合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必要举措。

专家点评:特殊时期,该案例对疫情防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案例所涉客户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没有其他关联公司的情况下从事口罩等防疫物资买卖,存在诈骗的可能性。案例分析了客户的交易特征、备注信息、日常消费对比等,怀疑客户假借抗疫物资实施诈骗,是典型的特殊时期的诈骗手法。该案例对打击抗疫期间的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金融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