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灰烬中寻找真相的人”电视剧《燃罪》的幕后故事

法治周末
他们普遍内敛务实,不善言辞,除了掌握标准的火场勘查技术外,还需兼具刑事侦查学、材料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特质,也呈现在《燃罪》火调员角色的塑造中

图为电视剧《燃罪》总制片人、总编剧韩沛均。

图为电视剧《燃罪》海报。 片方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许同生(张云龙饰)蹲下身,手指掠过碳化的仪表盘,停在一粒粒微小的橡胶碎屑上……他发现,这根本不是意外,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谋杀。
这是电视剧《燃罪》开篇大案“双生子汽车爆炸案”中的一幕。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火灾调查员(以下简称火调员)的悬疑剧,《燃罪》凭借其独特题材和高能反转剧情,成为近期热门剧集。
《燃罪》的创作团队与消防题材早有渊源。总制片人、总编剧韩沛均和项目总策划金熙2021年就一同出品过消防题材剧《你好,火焰蓝》。
韩沛均和金熙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逆火而行的消防勇士,还是在灰烬中追寻真相的火调专家,都给主创团队带来许多感动。
《你好,火焰蓝》与《燃罪》两部消防题材剧的深度创作经历,对主创团队而言,也是一次对消防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金熙举例,如今,她能列举出消防车上的必备设施。生活中,在街上看到出警的消防车时,她也能分辨出车的类型。
火灾后的“侦探”
在创作《你好,火焰蓝》之前,韩沛均就曾带编剧团队到江苏南京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消防救援指战员同吃、同住了几个星期,并展开了深入的采访。
《燃罪》的创作灵感就源自主创团队在这次调研中的发现——火灾调查员这个特殊职业。这是一群在灰烬中寻找真相的人,韩沛均说,他们独特的工作性质立即激发了创作团队的浓厚兴趣。
最初,韩沛均对于此次创作有过担忧,“题材太专业,观众可能不爱看或者看不懂”。但跟着火调专家跑了几次现场,整理了长达十万字的笔记后,他发现,每个火灾现场都像一本悬疑小说,而火调员就是出现火灾后的“侦探”。此外,烧焦的物证会“说话”,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创作素材。
《燃罪》的创作得到了江苏省消防系统的大力支持。团队先后与几十位火调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
为了尽可能真实呈现,主创团队在拍摄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收集了诸多火灾案件资料,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均由消防火调专家从旁协助指导完成。为了高度还原火场状态,创作团队反复研究真实火灾案例,分析不同火源、助燃物、燃烧物所造成的火场特征,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的布局和细节,为剧集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剧里呈现的每一起火灾案件中,火调技术都是破案关键:被烧焦的充电保护装置、一次和二次熔珠,甚至混凝土墙壁中残留的化学物质,都可能是指控真凶的密码。火调员用显微镜分析熔珠性质,用三维建模还原火势轨迹……观众随剧情“探案”的同时,也对剧中的技术细节表示惊叹。
韩沛均表示,这些硬核技术手段的呈现,既凸显了火调员的职业特性,也让观众得以窥见火灾调查的科学性与复杂性。
为火调员“画像”
在项目采风期间,恰逢江苏省消防系统举办“火调业务大比武”。编剧团队全程观摩了火灾调查的标准流程——从初期现场勘查、物证提取,到技术分析等,直至最终形成完整的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在模拟火场中,消防员完成灭火作业后,火调人员立即展开工作:他们身着防护装备,在仍有余温的废墟间谨慎穿行,通过系统化的勘验流程,将看似混乱的火灾现场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报告。
据了解,每当火灾发生后,专业的火灾调查不仅能还原真相,其出具的调查报告更是关乎受灾群众的财产索赔、事故追责等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社会价值。
韩沛均与编剧团队在采访过程中,还观察到一起真实的电动车充电不当引发的火灾现场。尽管火势不大,起火原因简单,现场却让团队真切感受到火调工作的艰辛——消防员灭火之后,水积得很深,没过了脚踝,火调员踩着积水,在杂乱不堪的现场俯身搜寻。
而当火调员用筛网滤出那个关键的,米粒大小的“熔珠”时,韩沛均也记住了这个专业名词。
对着调研的深入,韩沛均心里形成了对火灾调查员这一职业群体的“画像”:他们普遍内敛务实,不善言辞,除了掌握标准的火场勘查技术外,还需兼具刑事侦查学、材料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特质,也呈现在《燃罪》火调员角色的塑造中。
剧集播出后,金熙注意到,有网友在弹幕中表示,自己就是一名火调员,剧中真实的火灾调查现场令他流泪。也有消防专家在评论中证实,剧中90%的勘验手法源自真实案件。
这部剧“意外的好看”
《燃罪》讲述了坚持调查自家旧案真相的火调员许同生与法医靳椿(蔡文静饰)、刑侦副大队长沈野(代旭饰)组成的“铁三角”为应对重大火灾案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联手侦破多起诡谲火灾案件,最终揭开了许家旧案真相的故事。
也是在采风中,韩沛均和金熙注意到法医对于火灾调查的关键作用。创作前期,接受团队采访的一位女法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名法医提到的技术细节也呈现在剧集中。比如,火灾如果造成人员死亡,他们会在火灾调查过程中去观察死者的睫毛,“如果是生前就遭遇到火灾,人本能会有紧闭眼睑的反应,所以睫毛不会被完全烧掉”。
在叙事结构上,《燃罪》采用“单元案件+主线交织”的形式,每个单元案件既独立成章,又与主线剧情紧密相连。贯穿全剧的主线——许同生父母的死亡真相,始终萦绕在许同生和观众心中。随着调查深入,韩氏集团的黑幕逐渐浮出水面,也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穿插了电动车电池爆炸、燃气泄漏自救等实用场景,提醒观众日常消防隐患。融入剧情之中的消防知识科普,进一步增强了该剧的现实意义。
金熙记得,在剧中饰演许同生的张云龙在进组的第一天,就与火调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专业技术到生活琐事,他都做了详细记录。她表示,剧中有很多台词是大段的专业性表述,也对演员功底提出了很高要求。
韩沛均提到,《燃罪》导演天毅在拍“制服戏”上有丰富经验,这位导演十分注重细节,一个例子是,他要求“在饰演消防队员和警察的演员在现场的时候,即使只是当做背景板,也要注意站姿,不能手插兜”。此外,剧中很多专业场景都有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演示与把关,比如,做实验时的动作、如何使用各种仪器、如何规范操作等。
在评论和弹幕中,韩沛均和金熙感受到观众的共鸣,有网友指出,这部剧“意外的好看”。也有网友吐槽结局,“不该让女主靳椿为保存证据而在火场牺牲”。还有观众直言:“被气得睡不着”“让我哭得这么惨”……
金熙觉得,无论是夸奖还是吐槽,都说明“观众看进去了,能与角色共情”。这些评论对于主创团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意见,团队也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努力创作好作品。
韩沛均则表示,希望这部剧的结局能给观众带来一份思考,“珍惜身边的人,大胆给予爱,或者接受爱”。他还透露,“电视剧《燃罪》,有拍续集的可能”。
责编:尹丽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