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成长的声音

齐鲁晚报
□王汝冉
广袤的草原之上,壮美与苍凉糅杂在一起,一辆拖拉机颠簸着在画面中向前开动,驶出了电影《援藏日记》的第一幅画面,也驶出了援藏路上的坚守与成长。该片讲述了韩松老师离开北京前往西藏支教,并最终留在西藏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个人的理想,更是一代人的理想。
《援藏日记》探讨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社会议题——支教,是一部温暖现实主义佳作,在真实刻画西藏支教条件困境的同时,孩子们眼神中的知识渴求,为影片注入温情希望与人文关怀。
该影片立足于现实,韩松白净面庞逐渐晕染开的高原红,梅朵为防狼晚上抱枪睡觉等场景,散发着质感的生活气息。创作者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做出充分的实地考察,“科布秀”婉转的歌声,“哈达”代表的祝福,“乌尔朵”甩石的脆响,卓玛弟弟生病,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摇动着转经筒等习俗,创作者都进行了完美复刻。这些场景,不但没有使观众产生与影片的间离感,反而方便了观众对于影片气氛的融入。影片中的人物都有各自的孤光,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诞生的工具人。朗措大哥的付出,梅朵的温柔,卓玛的聪慧,才旦的活泼,僧格的重情义以及韩松的坚守,正是这种种贴近生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小小的教室中,迸发出鲜活的生命脉搏。
长焦镜头以凝视感强化视觉焦点,影片开场时,众多人物出场,使得观众应接不暇,导演巧妙采用长焦镜头的虚化效果,在纷杂人群中突出了韩老师和梅朵;而僧格离开时,本该作为主角的他在后景中反而被虚化了,聚焦在韩老师面部颤抖的肌肉和通红的眼眶上,将他不舍的样子展现在银幕之上。
《援藏日记》的色彩运用极为缜密,除了风景背景,人物的服饰颜色也进行了严格考究,梅朵红衣炽烈,昭示其热烈激情的女主人公形象;在除夕夜,外面是伴随着呼啸狂风的黑幕,屋内跳跃的火光,使得每一帧画面充满了温情。
影片中能够明显看到韩松的成长与坚守,细腻的镜头完成了他从迷茫到扎根的转变。初来乍到的他,面对高原反应、露天茅厕、饮食不适应等多重困境,观众不禁发问:“他能否坚持下来?”当他生活了一段时间,就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生们对知识和老师充满敬意,即便是天花板漏水,他们也有条不紊地调整座椅的位置继续上课。韩松也喜欢上了这里的村民,妈妈临终前那句“你的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爱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之后,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将自己彻底投身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
《援藏日记》的故事较为简单,一旦处理不好便可能成为流水账。影片在处理故事时展现了幽默悲情的叙事文本力量,利用文字来影响观众们的情绪。幽默的开头,如借助视觉诡计,使得观众误以为卡车是朗措大哥口中“稳的交通工具”,再比如韩松夜幕中被土拨鼠吓得魂飞魄散,这些轻松幽默的画面,消解着高原之上的生存焦虑。
“支教亦是自教。”《援藏日记》用雪域高原的星空与草地,编织出一幅关于教育与成长的壮美画卷。韩松房间里燃烧的不仅仅是酥油灯,更是点亮孩子们求知之路的希望之火。
(作者为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学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