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张支付牌照被注销!多家企业被重罚

市场资讯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披露
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
被注销支付牌照
注销日期为2025年3月7日
至此
今年已有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
人民银行累计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
已达100张

老牌支付机构
宣告退出支付行业
记者了解到,银生宝于2006年成立,注册资本1.1亿元。2011年12月22日获支付牌照,业务含互联网、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支付(全国),2016年12月22日首次续展时,银生宝主动终止固定电话支付业务。2021年12月,银生宝第二次续展,因触及《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续展申请审查被中止。在长达3年多的中止续展后,银生宝支付牌照事宜最终尘埃落定,其备注信息显示为“不予续展(换证)”。随着牌照被正式注销,也宣告了这家老牌支付机构退出支付行业。
此外,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也在今年1月16日被清出支付队列。

人民银行官网“已注销机构”信息。资料图片
据了解,2011年5月,央行发出首批支付牌照,10余年间共发放牌照271张。近年来,央行借续展加大市场清退力度,截至目前已注销100张,还剩1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行业乱象丛生
支付行业仍将继续“瘦身”
银行卡研究专家董峥告诉记者,支付牌照制度对我国支付产业迅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这个过程中也有大量良莠不齐的企业涌入,导致行业乱象丛生。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有关清算管理规定、违反有关支付机构管理规定等,罚没共计超1061万元。据了解,此前,汇聚支付涉嫌为虚拟货币、博彩等不法平台提供支付结算通道,遭到受害人举报。

今年1月,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同样领到罚单。因未落实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的要求,未按规定将手续费收入计提至特定自有资金账户等8项违法行为,被罚没1199万元。
此次被注销牌照的银生宝同样问题多多。2023年12月,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政处罚信息显示,银生宝因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等,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01.9万元,罚款1454.2万元。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海草生活”APP号称可以帮人从信用卡中“轻松提现”,涉及的支付机构就有银生宝。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
今年已有15家支付机构被处罚
合计被罚没金额近5000万元
董峥表示:“在利益驱使下,很多中小持牌支付企业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乱象,监管部门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取缔违法违规企业的持牌资质,另一方面出台了“断直连”、备付金管理政策,从根本上断绝第三方支付企业占用客户资金的不良企图,斩断了一些中小规模支付企业的“财路”。
2024年5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对支付机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完善了支付业务规则,加大了对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明确了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

为满足《条例》要求,不少“银商系”牌照进行了整合,主动注销部分支付牌照,部分支付机构则因经营不善被动退出。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一些支付机构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决定终止支付业务,主动向央行申请业务终止及牌照注销;一些支付机构则是本身业务难以继续,经营风险很难把控,牌照难以续展,从而被注销。
“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下,支付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支付牌照还将持续‘瘦身’。”王蓬博表示。
支付机构要扩大服务
满足消费者需要才能立足
如今,扫码支付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根据央行发布的第三方支付报告,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就达到1.34万亿笔,金额331.68万亿元。
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格局保持稳定。其中,银联商务、支付宝、腾讯金融三大支付巨头占据了第三方支付行业近三分之二的市场交易份额。同时,以抖音支付为代表的新势力加速入场,华为、滴滴、美团等企业也通过收购方式获得了支付牌照,成为非银行支付行业的新兴力量。

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变化。(数据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在董峥看来,支付行业并不适合“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是要打造若干条“乘风破浪正远航”的航母型行业巨头,才能保证支付行业的稳定发展。在支付行业“航母舰队”之外,占据市场中绝大部分交易场景的支付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监管部门加大市场出清力度,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在良好支付生态环境下的强大支付体系。
王蓬博认为,在纯支付通道类业务步入存量阶段后,支付机构要在扩大服务内容上做文章,要么开拓跨境支付等仍有增量的业务,要么通过切入异业场景合作,联合银行等合作伙伴走“支付+”路径,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支付生态中有立足之地。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