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新规之下 “0添加酱油”们将如何应对?

科创板日报

今日(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
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中,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类似标注用于强调未添加某种原料,并细化了关于食品真实属性的描述。为了给食品消费行业充足的调整、内存消化时间,该新规将在2年后正式上线执行。
食品配料表成分是消费者判断该产品是否健康、是否适合自己食用最为关键的要素,新规出台极大打击了行业围绕配料表产生的不正当竞争,减少了宣传销售时的误导性。
然而在持续多年的“0添加”营销浪潮下,饮料、乳制品、零食、调味料等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地标榜产品未添加某类原料的宣传话术、标签展示。例如,低糖饮品中大量存在的0糖、0脂肪、0卡路里、0香精等宣传标语;零食糕点中则通过强调“0反式脂肪酸”来为产品加上“健康”标签……
3月27日,以“0添加”为最大品牌宣传和卖点的千禾味业回应表示,十分支持新规的落地,我们相信新规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管理。新规过渡期2年,我们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
千禾味业积极回应新规调整的背后,是其核心品牌“千禾0”被质疑以品牌名称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该酱油为“零添加”产品。与此同时,还有媒体称,从千禾旗下“零添加”酱油中检测出砷和镉,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强烈担忧。
在舆论的多面“夹击”之下,千禾味业多次发文辟谣,并表示其产品多次抽检结果符合酿造酱油国家标注,砷和镉也是食品原料在自然界较为常见的金属元素。澄清公告还提到,公司旗下“千禾0”相关产品并未检测出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食品添加剂含量。“千禾0”仅用于区分公司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便于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蹭热点混淆添加概念的行为。
“0添加”营销概念出圈源于消费者对于食品配料表、食品安全的不担忧。2022年9月,酱油行业因自媒体博主的质疑与曝光,陷入食品添加剂成分信任危机。而相对小众、长期主打“零添加”宣传标签的千禾味业产品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
2022年、2023年,千禾味业年营收分别达到24.26亿元、3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55%和31.62%;其归母净利润则分别达到3.44亿元、5.3亿元,同比增长55.35%和54.22%。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速领先行业,其“零添加”产品、营销策略一时间成为调味品行业模仿的对象。
随着酱油行业龙头品牌们也推出各类“零添加”调味产品抢占市场,相关产品销售红利期逐渐褪去。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总计实现营收22.88亿元,同比下滑1.85%;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滑9.19%。收入构成上,千禾味业酱油营收占比达62.72%,食醋占比12.54%。
尽管从标准发布到执行落地仍有2年过渡期,但对于主打“0添加”宣传的千禾味业而言其带来的品牌形象冲击将十分剧烈。而此前受到添加剂风波影响的海天味业等头部品牌也必须面临调整新品销售、营销策略的新改革道路。
截至目前,投资市场对该规定的反应较为平静。至3月17日收盘,千禾味业但是股价为11.53元/股,收涨0.52%,总市值11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0添加”概念走红前,饮料、乳制品等行业早已将“0糖”等营销概念玩出新花样。例如,部分酸奶产品均标注了“0蔗糖”等标识,但在成分表中显示含有果糖、麦芽糖、其他代糖等成分。
数年前,知名饮品品牌元气森林旗下产品也曾因“0乳糖”等宣传误导行为,而不得不致歉整改。
近些年有不少商家打起了“0添加”品牌商标的主意。天眼查显示,近五年曾有多家公司申请注册“0添加”“零添加”等商标,产品分类涉及食品、方便食品等。但目前大多申请已被驳回,处无效状态。
“0添加”商标注册无果,有少部分商家通过注册“没有了”、“其他没有了”等商标大打宣传“擦边球”。商家在产品包装上突出“没有了”等商标配合其他成分文字,暗示消费者配料表、食品的安全性,也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回到“零添加”营销,当前仅有千禾味业对于禁止“0添加”标识做出了正面回应,市场上有关0防腐剂、0糖等“零添加”概念品牌宣传仍然不少。
未来如何彻底整治配料表误导产生的不正当竞争,仍然需要品牌主动配合、消费者积极揭露举报。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