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烬中寻找微光

齐鲁晚报
□石可心
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原定档2021年12月24日,时间点与影片中故事的关键节点重合。迟到了四年后终于在这个月与观众见面,影片不负观众所望,在人物、情节和主题上呈现出复杂而多层次的表达。影片试图通过一场跨越八年的悬疑案件,勾勒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正如片名中的“火焰”所暗示的那样,影片在灰烬中寻找微光,试图以细腻的情感与视觉语言,诉说着小人物的命运抗争。
凛冽的平原上,人物是时代裂痕的肉身注解。影片伊始,庄树以一个不良少年的形象出场,与刑警蒋不凡偶遇,蒋不凡试图劝导这个迷茫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开场的设计可谓巧妙,既交代丰富了人设,也让情节更加紧凑,为后半段庄树执意调查蒋不凡被杀案埋下伏笔。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庄树与李斐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的无畏与迷茫,他们敢于抢一辆车,放一把火,却不知自己的前路何在,未来何从。李斐不停地说想去南方,但她买下的四张票却注定闲置,南方不过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幻想,在这些小城居民中,他们早已没有了幻想,只有眼前不得不维持的生计。影片中最值得说道的人物其实是李守廉,原著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续写篇章,可偏偏没有李守廉的讲述,这个忠厚老实的男人,在被父爱冲昏头脑的一刻犯了错,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转动,改变了他与李斐、庄树三个人的命运。电影将人物进行了深度刻画,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燃烧的生命力。
悬疑外壳包裹的不仅是跨越八年的真相,更是个人悲剧的困境。虽然电影的主人公是庄树和李斐,但情节由李守廉这个悲剧人物层层展开,为了保护女儿,他燃尽了自己。影片以一件刑事案件作为叙事线索,通过时间线以及人物动机,将庄树、李斐、李守廉等人的命运轨迹与社会图景编织成严密的多线结构,实现了悬疑类型与历史书写的互文性叙事。
火焰在灰烬中重生,照亮救赎的路径——《平原上的火焰》以灼热的情感温度,讲述了一个有关和解的寓言,让“救赎”成为缝合裂痕的细密针脚。庄树的运气好,在迷茫的少年时代遇到了蒋不凡,李斐却不一样,她品学兼优,是众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她应有着美好的未来,可突然的变故让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她向往温暖的南方,那里仿佛是个世外桃源,但她也清楚那只是幻想,于是去试手套,试图适应寒冷的严冬,而在庄树将手套买给她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救赎,有庄树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南方。两个少年在河边燃起火焰,互诉心声,在一声声的“小庄”中,两个少年达成了和解,没有之前的隔阂,两颗情感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而本该在玉米地燃烧的火焰,转换成了出租车的熊熊烈火,燃尽了二人的命运与缘分,最后李斐疯狂地看着孙天博在自己面前抽搐,踢倒的炉子泛出火星,点点火光映在李斐的脸上,她最喜欢的火,成了她掩盖杀人的罪证,也将她拉进了罪恶的深渊。影片最后,庄树与李斐依偎在一起,二人都曾是对方的救赎,而这一刻,他们好像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不同的是,连接二人的不再是一声声“小庄”,而且冰冷的手铐。
《平原上的火焰》以悬疑为刃,火焰的意象贯穿始终:它焚毁真相,也煅烧救赎;它灼痛记忆,却照亮尊严的残片。影片拒绝廉价的悲情,而是让火焰在废墟中沉默燃烧。影片未给出乌托邦的答案,但灰烬中闪烁的微光,已是对“生如草芥,命若野火”最锋利的注解。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