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1月20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厦门市市长伍斌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过去一年,厦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基本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出口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0.5%和0.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4.5%……
改革为刃破局前行
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厦门是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改革为厦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一年,厦门改革热度指数全国第一,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任务已完成99项,探索形成60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两批次48项典型案例中厦门占29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始终坚持改革和开放“双轮驱动”。2024年初,厦门自贸片区发布全国首个针对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海上安全运输指南,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进制度型开放。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已完成32项制度型开放试点任务。
“因台而设、因台而特”。2024年,厦门经济特区充分发挥沿海近台区位特色和先行先试优势,发行全国首单两岸融合数字人民币债券;获批台湾居民个人所得税政策,惠及台胞2372人次。
翔安南部片区亦是厦门综合改革试点承载区。2024年,翔安南部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行“混合用地供应+土地用途灵活转换”综合开发模式,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189公顷,盘活存量资产超70亿元。
推动金融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厦门持续先行先试。在过去的一年中,厦门通过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方式撬动超千亿元资金,落地4只金融资产投资基金,中小微企业获无还本续贷超300亿元,兑现惠企资金近200亿元,惠及企业4万户次。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催生新质生产力高地
营商环境是硬举措,更是软实力。环境优,则产业兴、投资旺。
2024年,厦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把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关地协同集成化改革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让高效的政务服务成为营商环境“加速器”。
对内产业转型升级,对外贸易保持韧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5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40%;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达2.1万亿元,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510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厦门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过去一年,外贸出口回稳向好、业态优化,加工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进出口分别增长12.2%、14.7%和51.1%,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成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4%,新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26家,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企业26家,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成果创造营业收入近200亿元,鹭江创新实验室挂牌成立;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全球首个鼻咽癌诊断试剂获批上市;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之最。
社会治理协同并进
绘就宜业宜居新图景
漫步于厦门筼筜湖畔,白鹭翩翩,湖面如镜;环东海域的海平面上,几只帆船云影点点;五缘湾湿地公园的落羽杉红得热烈绚烂……
2024年,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三,超80%建成区完成正本清源改造,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山海健康步道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城市治理更加精细,71个城中村治理试点面貌焕然一新。大学生“一张床”免费住宿保障、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等6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产城人融合,“融”出宜业宜居的新图景。全省首家大悦城开业,翔安新城奥体中心、国博中心运营成效明显,打造文体旅融合新地标;同翔高新城总投资285亿元的7个产业项目竣工,苏颂天文馆、火炬实验学校等公建配套有序推进。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厦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