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寻味老南宁美食 感受“非遗年味”

南宁晚报

关注

本报讯(记者杨盛)“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个“非遗年”。当非遗美食遇上“非遗年”,传统年俗美食如何传承?昨日,在2025年“寻味老南宁”暨“迎新春·南宁水街非遗美食展”活动上,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南宁味道”承载着市民对阖家团圆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不管春节怎么过,“吃”总是人们绕不开的春节传统项目。活动现场,水街美食行业协会的众多商家纷纷亮相,带来了各具特色的非遗美食和年货产品。展位上,生榨米粉、年粽、粉饺、粉虫、鸳鸯糊等传统美食琳琅满目,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老南宁的记忆与情怀,让前来品尝的市民大饱口福。

在南宁人的餐单里,生榨米粉以其独特的微酸口味,占据了市民心里的一角。一碗传统的生榨米粉出品前,要经过泡米、发酵、磨浆、压干、搓揉、蒸煮、舂粉、榨粉等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很关键,有一个环节没做好,就会影响米粉的成品和口感。”活动现场,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天玲说。2016年,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天我们水街非遗美食的传承人都来到了现场,一方面是展示老南宁味道,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市民,非遗美食的传承,我们一直在努力。”黄天玲说,将“非遗味”和“新潮流”相结合,加上技术创新的助力,才能将非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非遗美食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水街美食,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是过年餐桌上必有的食物。”在水街附近生活了50年的居民刘琼芳高兴地说。

年粽也是南宁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翠绿的叶子包裹着各种馅料的粽子整齐地摆放着,每一个都是年味的象征。“每年春节前,我都要来水街买几十个粽子回去送亲戚朋友,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市民林珊说。

年味在舌尖上流转、沉淀,转化为人们心中那一抹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让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魅力。

西乡塘区华强街道办事处主任徐扩军告诉记者,目前西乡塘区水街美食获得了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南宁市非遗项目、12个西乡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南宁餐饮老字号12家。“通过举办这次活动,让老南宁的年味在流动中淬炼出丰富的人文底色,也像是一条交流的纽带串联起本地的风土人情。”徐扩军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