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在塔里木河畔点亮青春之光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玲
编辑 | 张惠清
“沙漠里金色的胡杨林和红色绝配。”西部计划志愿者覃臻说,去新疆阿拉尔市塔河源看胡杨林,志愿者们一定会相约穿上红色的志愿者外套,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队形和姿势,一起留下青春影像。这一刻,青春定格在大漠胡杨里,红色在天地间格外耀眼。
这些洋溢着纯真笑脸的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选择和际遇,汇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
这座于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城,历史渊源却不只有20余载。曾有一支部队从祖国大江南北转战数万里,在塔里木这片亘古荒原上拉开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大幕。从地窝子到现代化高楼的变迁,这座满眼绿意、生机勃勃的城市,在塔里木河畔熠熠生辉。
新时代塔河之城,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这里,他们褪去青涩,在实践中锤炼自己;他们亲耳聆听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为建设边疆的光辉历程所感染;他们躬身实践为民服务,感受这里日新月异的进步;他们亲历成长,从自我怀疑、偷偷哭泣到逐渐坚定。
“人生最浪漫的事,是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于他们而言,西部计划不仅是一场志愿者的远征,更是一次青春的激荡。他们与新疆塔里木这片热土紧密相连,用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着关于成长、关于服务、关于希望的壮美画卷。
一脚踏进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
“哪里最远我就去哪里。”2017年8月,喻康怀揣着建设祖国边疆的青春梦想,踏上一列绿皮火车。历经3800公里、40多小时硬座的“煎熬”,他的心情依旧兴奋。
在湖南长沙这片红色热土上长大的喻康,从小被感人的红色革命故事所影响。参加西部计划到新疆兵团,喻康想把自己的青春也增添一抹红色。
“1952年,毛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出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喻康曾参加过三次军检,但未能如愿,“当兵的梦想一直都扎根在我心里,我想,到兵团去,也能圆梦”。
三年志愿服务期满后,喻康成为塔里木中学的特岗教师,一干又三年。有人问他:“喻康,你来新疆6年了,没有编制吗?”
对于喻康而言,“编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那一份义无反顾”。他说:“我希望像一颗螺丝钉,扎根新疆,越钉越紧,越钉越有用。”
来新疆8年了,他也有“编”了,也获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还获得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
18岁那年,喻康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每半年献一次血。至今,他已经献了15次,6000毫升。“我想献到60岁、70岁,把志愿精神在我心中种成一棵大树。”
作为一名教师,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希望向下一代人讲好兵团故事、老兵故事、8000湘女上天山的故事……8年来,“从设市建镇到办公点转移,从小城镇建设到统筹城乡一体化,从‘走起来’‘跑起来’到‘飞起来’,从建设大学城到开辟南疆新区”,喻康见证着阿拉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城戍边、稳疆固疆的战略之路。
三年前的毕业季,张梦找到一份在国企的工作,工作地点在青岛。“毕业的想法很简单,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下班后沿着海岸线走走,怎么想怎么浪漫。”那时的她,对新疆还很陌生,更未曾想过会到新疆工作,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然而,短短几天后,张梦因为参加了一场西部计划宣讲会,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在与一些留疆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后,张梦好像“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这个新的世界与她的心灵发生共振。
张梦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我在武昌长大,在淄博读大学,淄博到武昌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每次都是妈妈去接我回家。”这一次,西部计划的新世界好像指引她,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
“突然放弃一份现成工作,选择一个未知方向,对我的父母来说冲击力很大。他们觉得,女孩子有一份稳定、离家近的工作挺好。”但张梦觉得,自己即将毕业走入社会,需要做出一些行动证明自己。她向父母保证:“离家在外,即使不能‘混’得风生水起,起码不会让家人担心。”
在新疆服务期间,张梦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成长和蜕变。她把每月工作生活补贴存下来,汇给家里。她说:“我想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小孩已经长大了。”
来到新疆阿拉尔的志愿者队伍里,张梦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同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沿着老兵足迹重走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相约游览胡杨林美景,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这里蕴含的胡杨精神、三五九旅精神所感染着;我们分享彼此的经历与梦想,通过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工作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些朋友不仅让她在异乡感受到温暖,也让她对阿拉尔有了更深的情感认同。
两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已深深烙印在张梦心中,她更加坚定了继续服务边疆的决心。2023年,她通过阿拉尔市事业单位考试,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员。“西部计划不仅是一场心中的远征,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虽然我的志愿者之旅已经结束,但志愿精神将永远铭记于心。我将在这里学到的宝贵经验带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杨晓涛,同样也是一名留疆志愿者,服务期的历练养成了他对待工作沉下心、俯下身的习惯。“直到成为一名教师,我依然觉得,先行一步,先学一步,多做一点,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法宝。”
有人问杨晓涛:“为什么扎根新疆,为什么要留在兵团?”他总是回答:“来到阿拉尔不到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青春的我们,在这里拥有了更多可能。”
如今,杨晓涛圆了儿时的“教师梦”,在学校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回想起初入校园时的青涩,到步入工作岗位的懵懂,现如今选择儿时向往的梦想,再次回到校园,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一种信仰,”他说,“留在兵团,留在新疆,就是我的信仰”。
为青春添一抹“红色”
毕业这年,在皖南医学院攻读药学专业的彭云清,脱下“天使白”,换上“志愿红”,踏上西行征途。她的选择让身边朋友十分费解:“大学期间,你每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均年级第一,面临的选择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走一条看起来很艰苦的路?”
这个决定,在彭云清的心中埋藏许久。她的爷爷曾是一名优秀基层干部,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用微薄工资帮助许多寒门学子实现求学报国梦。在爷爷的影响下,彭云清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但那时,“如何作贡献”对她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学校任团委兼职副书记时,彭云清曾跟随学校社会实践的脚步,数次走访偏远乡村。在离家320公里外的安徽省阜阳市大许村,她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镇致富,百姓因此生活富足的满意笑容。“那时,我好像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那就是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彭云清来到距离家乡4200公里的阿拉尔。她服务于第一师十团。“我的日常工作涵盖与志愿者服务单位各级团组织等多方面的协调沟通,这一角色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刚来不久,彭云清就接到一项紧急任务。“面对全新环境和挑战,我的内心充满‘是否能够胜任’的自我质疑。”然而,第二天活动现场发生的一件事,完全转变了她的想法。
这是一个“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舞台上,一个小男孩挥舞着一面巨大的国旗,充满自豪与骄傲。彭云清在后台与小男孩交流时,小男孩用坚定的语气说:“我想学好普通话,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这一刻,彭云清真切感受到自己来到西部的意义。“很庆幸有机会在这片热土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当地百姓们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这些孩子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在阿拉尔的日子于我而言意义重大。与其说这是一条艰苦奉献的路,倒不如说这是一条勇敢进步的双赢之路,是一条会有越来越多青年人所选择的路。”彭云清说,“我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未来会有千千万万个‘我’,怀揣着‘到更广阔天地去’的美好憧憬,扎根比这更远的远方,也会有千千万万个小朋友能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在十团志愿服务两年结束后,覃臻想要继续留疆,为此和母亲发生不小的争论。“连续半个月时间没有睡好觉,白天跟我妈争论,晚上自己在卧室思考,到底为了什么?”
最终,覃臻还是踏上了返疆的旅途。父亲送她时说:“可以去,还是要继续学习,继续锻炼自己。”覃臻在车上泪如雨下,“我觉得爸爸一直很支持我,我要保持上进,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才能对得起他们”。
谈起执意要留疆的原因,正如她在参加西部计划面试时说的:“我是一名党员,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以前,我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大学期间,每年还有贫困生补助、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这给我们家减少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参加西部计划,我觉得是我回报党和国家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来自湖南株洲的钟媛,在大三暑期,第一次离开省城,和室友到广西看海。那时的她没有想到,一年后的今天,自己会离家来到新疆。
在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一面将军墙上,钟媛看到,他们多数来自浏阳、茶陵、攸县、石门、平江等地,这些字眼,她非常熟悉。“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看到这些熟悉的地名和家乡的人,我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
钟媛和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一起准备了一面国旗,走向帕米尔高原,在5000米海拔的巍峨雪山上,在大漠,在国门,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与国旗的合影。
“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只有一次人生”
大四毕业那年,王欣和室友曾在一家企业实习。“通勤路程比较久,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上见不着太阳。最重要的是,工作压力大的同时,没有成就感。”有一天晚上,她和室友谈心:“未来如果一直都是这样,感觉像是被安排好既定路线,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她们还聊到去远一点的地方,或者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想到去西藏高原。
后来,她们了解了西部计划。恰逢暑期来疆,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火车票不好买,西部计划项目办不仅帮王欣买了车票,还贴心地把一同来疆的6名志愿者的座位调换到一起。一路上,大家怀着对建设西部的美好憧憬,谈天说地,54个小时的车程也显得没有那么漫长。
王欣与志愿者居住在一个由江苏援建的小区,白墙灰瓦、小桥流水、徽派风格的楼宇,让她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她服务第一师十团社会事务办公室,每次为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需求,就会增加一份对自我工作的认同感。但在同上海工作的同学交流后,她有些许担忧。“这里不比大城市的快节奏,有一天当我回到内地,是不是会跟不上内地的节奏,竞争力没那么强了?”
只不过,后来王欣就想通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节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你在一个地方找到你自己的意义,不必非要跟别人去比。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下去就很好。”
刚来新疆两个月,梁立凡已经长了近10斤体重。她喜欢阿拉尔的美食,也喜欢这里的生活,尤其喜欢小区路边的梧桐树。“阳光、白云、蓝天、梧桐,微风从梧桐林吹过去的时候沙沙作响,阳光从树叶上照下来,整个树都在发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她在这体验到很多人生第一次,和朋友们第一次骑行100公里到塔里木河的源头塔河源,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到棉花地,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很多农作物,这些人生的第一次给她带来不同的成长和感悟。
“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只有一次人生,如果我的人生需要一次激情和冲动,我想那正是现在。能够参与西部计划对于我个人成长特别有帮助,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梁立凡说。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耿佳慧被分配到岗位的第一天,遇到了些困难。“我不小心犯了一个基础性错误,差一点就造成事故”,耿佳慧感到又委屈又羞愧。
“后来,我一直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生活上,大家的温暖也逐渐让我得到归属感。”耿佳慧每天通勤不方便,主任就把自己的电动车借给她,对她说:“你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来新疆很不容易,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应该的。”
今年中秋节,志愿者们在公园里聚会,“我们一起烧烤,一起跳舞唱歌,开心融洽的氛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来新疆后,每一次幸福瞬间,都更加坚定了她要留下来的想法,“我想以后可能也会继续选择在这里工作”。
“我的孩子特别爱我”
家乡在东北的陈雨萱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来到新疆。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边陲,陈雨萱一直在探索中成长。刚来塔里木中学一个月,她就过了人生中第一个难忘的教师节。教师节这天,班上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很多花束,还搭配了自己画的小图片,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
“一些对于气候的不适应,对于父母的思念,对于未来的担忧,那一瞬间转为满满的期待和干劲。我觉得我可以更加努力,为孩子们、为学校付出更多能量。”
来到新疆后,刘旭投入中学数学课堂,目前担任九年级数学老师。“我现在带的这一批学生是从七年级一路带上来的。”2022年,刘旭刚来时,班里成绩最高分都没有达到及格线。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相处之后,孩子们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刘旭看来,他当老师最大的乐趣在于,看着孩子们一步步成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去否定他。成绩是相对的,只要他们肯努力,我就要帮他们把成绩抓起来。”
早在读大学期间,王昭就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支教。“在支教学校,我遇到很多西部计划志愿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春的意义,看到了未来要努力扎根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王昭参加西部计划,两年服务期满后,她报考了特岗教师,被分配到第一师塔里木中学,如今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带毕业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王昭没有畏难情绪,她说,越早接触困难,才能越快进步。
“我和同学们一起成长,明白他们青春期的心事以及成长路上的烦恼,合理给予他们鼓励和提点,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学习中去。”王昭说。
大学期间有过两年入伍经历的贾鹏飞,时常还想再回到部队,因此对兵团有一些情结。
2021年,贾鹏飞刚参加志愿服务时,塔里木中学刚刚建成。“教室里课桌没有,什么设施都没有。”贾鹏飞当过兵又能吃苦,就和工人们一起卸货、搬货,把每个教室所有的课桌都搬到教室。就这样,“守校人”当了半年,学校设施完备了,第二学期陆陆续续有学生来了。
三年服务期满后,贾鹏飞想继续留下来。他问母亲:“留在新疆行不行?”母亲想了片刻,对他说:“哪里的黄土地都可以埋人。”
贾鹏飞以笔试、面试均第一名的成绩留疆。留是留下来了,但因为当年和他一起来服务的人都陆续离开了,贾鹏飞有些伤感。“他们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眼里的光消失了。”回想起大家一起来到这里时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骑着小电动车,阳光洒在路上,路上车很少,一起想着去吃点什么”。
贾鹏飞是政教处的老师,凡是他军训过的班级,班里的孩子都怕他。用在部队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效果并不理想,他还在摸索更有效的方法。
张根宝同样在摸索更有效的管教办法。一年级的一个女生经常不写作业,后来,张根宝才知道她放学回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早上来学校之前还要送他们去幼儿园。这不是个例,这里家庭孩子多,大多数都是大的管小的,早婚早育的情况也普遍。
刚来这里时,张根宝在社区里总能看到有的老人背着背篓,经询问后得知,这个社区大多数居民都是云南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多,不好管理。
“我们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但我觉得这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这里的意义。”从富饶的广东到新疆,许佳佳想挑战自我,增加生命的“厚度”,她在这里逐渐找到了自我价值。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许佳佳是一位二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刚来时,“前辈们”都告诫她,“管这里的孩子一定要凶一点”,但她坚持自己的“快乐教育”。她说:“我是接受正面教育长大的,没有接受过打压、打骂式的教育,我希望把这种教育传递给这里的孩子们。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等原因,他们接受的教育跟我曾经接受的教育不太一样,但我想让他们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教育方式。”
孩子们乱跑,许佳佳不会说“不要跑”,而是说“快点走”;孩子们上课交头接耳,她没有说“不要讲话”,而是说“请安静,请坐好”。许佳佳嗓子嘶哑了,她说:“我现在声音好疼,你们能不能安静一点,让老师讲得清楚一点?”孩子们马上配合。“孩子们其实能听懂,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示弱,他们会关心和体谅。”
许佳佳不会给予孩子们否定指令,她认为不能让学生形成对抗情绪,而是要融入他们。有一次,一个学生突然对她说:“老师,我很想叫你妈妈。因为我很少跟我妈妈待在一起,我觉得你抱抱我的时候,很像我的妈妈。”许佳佳说:“这里的孩子需要爱,如果老师们能多一点耐心,多给他们一点爱,说不定有问题的孩子就会少一点。”
班里的学生问许佳佳:“老师,你还会教我三年级吗?你还会教我四年级吗?”作为志愿者的她只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暂时不能回答你,但我能承诺的是,我在教的每一节课,都会认认真真去上。”学生不在她视线范围时,她会时刻注意着手机动静,和代课老师沟通班上发生了什么事,提醒代课老师注意事项。许佳佳和孩子们的关系,慢慢形成一种牵绊。
我们服务的是生命
或许每个医学生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关键时刻成为挽救生命的英雄,白天宇也不例外。在学医后,从学会心肺复苏开始,他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时,会想象万一有突发状况,需要做心肺复苏,他一定第一时间冲上去。
来新疆后,有一天值夜班,白天宇突然接到电话。“C05床要抢救,赶紧过来!”“当时,整个人有一种血冲上大脑的感觉。”白天宇穿上鞋直接飞奔ICU。
白天宇赶到时,病房已经开始抢救。一位医生正在做心肺复苏,白天宇就和他接替着来。“刚开始有点紧张,我仔细回想做心肺复苏的技巧和各种细节,自己也不知道按了多少次,就记得当时手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默默给自己加油,直到听到旁边有一个声音,“不要按了,病人可以了”。得知病人生命体征恢复,“当时好高兴”。
“患者最需要的不是一个所谓的专家,而是一个会关心他,会耐心和他沟通的医生。”这是白天宇在志愿服务期间最深的体会。有一句话叫“偶尔治愈,常常是安慰”。
“第一个医生说是扩心病,第二个医生说是冠心病,第三个医生又说是心衰,我到底是什么病?”2024年8月,有一位患者情绪激动。医生建议他进一步做冠脉造影介入手术进行确诊,患者无法理解与接受,既气愤又暴躁。
看到这个场面,白天宇想找这位患者谈一谈,但又有一点犹豫。“这个患者不是我的患者,会不会给自己惹麻烦?”但他终究还是管了这个“闲事”。“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这是应该做的事。”
白天宇上前同患者仔细解释并积极劝导:“咱们要找到病根才能治病,如果不通过介入手术,病变是什么都看不出来。”耐心谈话后,患者情绪有所稳定,决定做介入手术进一步检查。临上手术台时,患者又害怕了,不想做了。
白天宇又进行了一番思想工作后,患者终于有勇气走进手术室。手术做完后,患者特地找到白天宇道谢,并像朋友一样告诉他:“手术顺利,排除了冠心病,是一种扩张型心肌病。”
白天宇去病房看望时,患者一家热情感谢:“白医生,多亏了你,才能让我们尽快确诊,没有耽误病情。”这让他觉得自己当时的“冲动”是有价值的,这个“闲事”管对了,很有成就感。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壁画上王震将军的诗作,让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杨雯惠对阿拉尔这座城市充满敬意。在中医科做志愿服务,刚上岗不久,她协助中医科大夫做体检、敷药、埋线、治疗、拔罐等工作。
一位孕龄30多周的孕妇得了面瘫,因为孕期不方便用药,来中医科针灸治疗。杨雯惠协助针刺治疗两周左右,患者就有明显好转。有一天,杨雯惠突然发现座位上有一束很漂亮的粉色花束,后来才知道是这位孕妇患者送来的。
“特别开心,这是我医生生涯第一次收到来自患者的鲜花,感觉是对我付出的一种认可。”杨雯惠找了一个杯子把花放进去,放到诊室里。每天要协助开80多张方子,每张方子要抓六七副药的杨雯惠,即使忙得手都“磨出火星子来”,但每次看到这束花,“心情就会很好,感觉自己学中医这么多年是很值得的,也坚定了我继续从事临床的信念”。
医学生群体里有个说法,“累死不干急诊和儿科”。儿科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和庞新基同一届126个儿科学的大学同学里,还在干儿科的算上他只有三人。
“1个独苗苗,6个家属,各有各的说法,又想让多吃点药早点好,又不想让吃药怕副作用大,都想听一听医生的意思。”庞新基说,“儿科医疗纠纷率更高,而且儿科是‘哑科’,更多时候得凭经验看”。儿科往往不仅考验的是专业技能,也考验的是耐心和责任心。
“我们服务的就是生命。”这里医疗资源匮乏,不论多忙多累,庞新基始终谨记浙江援医指挥部新生儿科吴新主任的这句话。
阿拉尔医院医共体项目办的贺老师,关注庞新基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精神状态,介绍并鼓励他积极参加项目办组织的读书沙龙及各项职工趣味活动。浙江援疆援医的医学专家们也给予他充分指导,在“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传帮带模式下,庞新基受益良多。每逢节日,总会收到来自项目办家人般的关怀和慰问。“我定不忘来疆的初衷,磨炼自己的技术,积攒更多经验,在临床医学上获得更高的成就,为本地儿童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是促进青年人才向西部流动,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锻炼和培养青年人才的一所特别的大学。”从听闻到感知到实践到成长,志愿者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部计划的核心价值,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关于“新时代我该怎么做”的答案。西部计划志愿者彭云清说:“我倍感荣幸能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我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做新疆兵团新一代建设者和奉献者,做扎根祖国大地的基层服务者。”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