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厚植时代沃土 传达向上力量

北京晚报

关注

昨天,“影视榜样·2024年度总评榜”举办了综艺和剧集两场论坛。论坛嘉宾就“综艺类型的自我革新和题材嬗变”、“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分进合击”主题进行对话,表示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剧集,要想出精品,都应扎根现实、扎根时代,回应社会关切,让普通人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综艺论坛

节目要以亲民和共情打动观众

在回答综艺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关于综艺节目如何创新的问题时,《喜剧之王单口季》总导演杨晓雨介绍,参加该节目的选手,大多都有线下演出经历,和线下节目可以长达1个小时不同,线上竞演节目,时长大多限定在5到7分钟。为此,在保留原有节目元素的同时,节目组必须对文本、演出等进行改造。《喜人奇妙夜》制片人陈芸芸也表示,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新突破,始终是喜剧节目面临的挑战。

要想创新,首先节目要有好的初心。《我在岛屿读书3》制片人、导演颜小可介绍,从推出第一季开始,节目组就将如何把读书节目做得更加亲民、更加轻松作为目标。《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执行总导演严慧子介绍,相比迎合观众,主创团队更想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观众从节目中找到解决困难、努力向上的力量。

至于创新的具体手法,这几档优秀节目的主创都颇有心得。其中,颜小可介绍,在任何时代,读书都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我在岛屿读书》推出之初,进行了调研,觉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歌热、文学热是节目的社会基础,节目能让这批观众共情。但即便如此,节目也需要主动正视一个IP的生命周期,需要更加面向普通读者。比如,现在的嘉宾主要是作家,未来将邀请更多的普通读者参与。

剧集论坛

扎根现实始终是创作主流

在“影视榜样·2024年度总评榜”剧集论坛中,嘉宾们以“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分进合击”为主题进行了探讨。

在《影视独舌》主编李星文看来,现实题材是一种体裁,现实主义则是一种创作手法,但在实际中,经常存在两者混淆的情形。《追风者》《问苍茫》编剧翁良平,《玫瑰的故事》编剧之一李潇以及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艺术总监、《我是刑警》总制作人郭现春等与会嘉宾认为,无论题材如何多变,扎根现实、扎根时代的现实主义手法,始终是剧集创作的主流。

谈及剧集中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李潇认为,现实主义手法是相对客观的,而她创作较多的情感题材,都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有创作者个人的体验,也有浪漫主义手法,但这与现实主义并不矛盾。比如在创作《玫瑰的故事》剧本时,她就将亦舒的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将故事发生地点移到北京,将故事发生时间改为千禧年前后。之所以要如此改动,就是为了让剧集能让当下的年轻人更有共鸣。

《我是刑警》总制作人郭现春介绍,为了创作《我是刑警》,编剧团队先后到15个省区市的基层公安局进行了采访,采访了200多位刑警,形成超过200万字的采访稿,最终确定了“一个刑警35年的光辉岁月”的主题。极度写实的《我是刑警》播出后反响良好,这也表明现实题材精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有着良好的观众缘。 本报记者 刘江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