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悠悠 味韵入笔尖

北京晚报
近日,由首农食品集团赞助的“京味儿悠悠 味韵入笔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征文启事发布后,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大家踊跃参加,发来一篇篇饱含深情与真情的稿件。接上期,我们继续刊登优选稿件,与广大读者一起来欣赏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并随着这些文字走入历史深处,品赏北京味道背后的美好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70℃和100℃
十一月,北京的冬天,气温还不算太冷。我坐在回家的车上,手里拿着一盒原味奶酪,一边品尝一边回想刚刚发生的事情,嘴里和心里都无比甜美。
那是一场北京特色食品现场制作活动。在三元梅园马连道南街店3℃的保鲜柜里,红果酪、杏仁豆腐、双皮奶、奶卷等各色奶制品美食安安静静地等着我的到来。其他的小伙伴还没有来,我先来杯三元酸梅汤边喝边等。漫无目的地坐在那里,看看橱窗里的奶酪制品王国,除了吃到食材的新鲜之外,还能看到顾客众生相,以及甜品店外的天边的一片云。
欧洲的奶酪制作成品大多数是干酪,圆圆的一大盘,三元的奶酪是如何制作的呢?我好奇地去找工作人员了解详情。
三元奶酪当天鲜烤,只用好料。配料只有鲜奶和米酿,9道匠心工序,70℃半烤半发酵,180圈手作轻搅而成。简朴的用料,最扎实的做法。香,牛奶长时间在70℃的温烤后浓稠的固态的香味儿,是牛奶制品独有的香;甜,不是因为加了糖,而是70℃的慢烤发酵自然而然形成的甜。古老的做法就有这样的效果,并且三元坚持保留了古老的口感。
三元走自己的扎实路线,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花哨可喜,总体上做的还是自己的老一套。厉害的品类,不为流行所左右,也不为名目所欺骗,外面的喧嚣与他无关,也像名角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样样纹丝不乱。这种老一套,不会过时,也不容易被抛弃,因为里面有尊严感打底,成就了三元梅园的传奇。
现场制作环节,分别制作两款奶制品,奶卷和奶饽饽。现场气氛非常愉快热闹,每个人都笑开了花,像是100℃沸腾的水,开心地咕嘟嘟冒着泡泡。
指导我们的师傅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收拾得干净利落,做完各种点心,衣服上也没有沾染太多污点。她说起话来的口气有种自豪感,听起来很舒服。她的手法一招一式都有章法,动作漂亮,是多年来的自信。
大家围着制作台,有板有眼地跟着学做点心,一点都不敢怠慢,希望等会儿享用甜品的人满足,拿出来的成品非常合格好看。整个过程中,需要双手制作,一只手握住面团,一只手握住冬日暖阳般的豆沙馅料。所有这些都以不乱为标准,像是舞台灯光齐射,面团、馅料、模具都站在舞台上,即使位置摆得热闹,作为制作人的“名角”照样连抖个袖子的姿势都有层次。
终于可以品尝奶卷了!外面是白色的皮,里面是汪着的一口豆沙蜜,吃两个可能有点多,坦率、浅白、傻乎乎的甜,一口恬静、一口优雅、一口悠闲。过去流行点心送礼的年代,这大概就是最体面的了,吃到嘴里,甜得让人心满意足到发呆,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得悄无声息。
我离开店铺时又买了一些,准备送给下午办生日聚会的好友。希望她也有100℃的开心,也爱上小草的微笑和飞翔时耳畔的风。送人奶酪,手有余香。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要告诉每一个人! 文/马芸熙
北京的味道密码
二十年前,我住在天坛旁的金鱼池,西为天桥,东去则是天坛北门和红桥,老北京南城的风土,给了我最初的熏陶。北京这座城市最善于接纳,在潜移默化中让一个个异乡人安顿下来。那时我刚刚进入社会,大学四年,并没有真正接触北京,大学之前,我都没来过北京,别说北京,我唯一去过的大城市也就是地级市。从山东一个小县城来北京时,连火车都是第一次坐。
我就这样怯生生地认识了北京,当然,北京不动声色。大学四年,我深入老城的极限点也只是西单,我们学校在白石桥,那时我们既不对海淀的高楼大厦感兴趣,也不对老城的胡同宫殿有认知,只觉得海淀出奇的大,老城出人意料的“破”,而我们,还没有归属。
后来落地生根,我到了崇文门工作,天坛北门的老豆汁店、红桥市场旁有白色转椅的老理发店、破败的法华寺山门、文章胡同口的浙绍义园界碑,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时光交错的北京,明清民国到现代,所有的东西都在你身边,你则只是一个过客。有时候也会坐公交,售票员的报站滑溜得抓不住,比英语都难懂。北京收留了这山东小子,但我有些茫然。
是一碗豆汁儿让我的心安定下来。“人心如沙漠中的羽毛,它随风飘荡”,美食最能抚慰人心,一碗烫烫的豆汁儿下肚,心就熨帖下来。我发现但凡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美食,都是因为寻常但又专属,风味独特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在北京是豆汁儿,在西北是浆水,在长沙是臭豆腐。如今年轻的北京孩子不少都享受不得豆汁儿了,外地游客对这一北京风味态度更是两极,褒贬不一。我却一直爱喝,我想,这是一种归属感使然。
归属感来自平常日子,一座城市让人心有所属的,不过就是日复一日市井间的味道,因为它是普遍而共同的记忆,细微而持久,比如旧京的油盐店、小吃摊,后来是副食店和小吃店。有一次我去赵府街以二八酱闻名的老副食店,推门进去,一股特有的酱香味传来,虽说它的年代感十足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让人认可的,还是它掌握的这款味道密码。
北京这座古城,真正征服了我的,是它市井街巷间不经意给你的人文震撼。比如一个酱园子,却顶着一块书法超绝的匾额,虽不能确定书写者,但艺术本身的光芒已经熠熠生辉,最终自身的生意也一代代做成了文化遗产。没错,我说的就是六必居,它深藏于前门大街的内街里,泰然自若地做着百年的酱菜生意,飘散着旧京油盐店和老酱园的神韵。其实它所处的粮食店街这一线,才是这条著名大街的原初铺面,但因为街太宽,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街的最佳宽度,两边的商气无法连通,人们自发的用摊位棚房做了合理分割,一条街最终变为三条街,临时店铺在正式店铺前面,逐渐转正,成了前门大街如今的临街铺面。但六必居这样的老字号,从开始就未曾排斥门前浮摊,被遮挡被边缘后也安之若素地继续做着生意,久而久之,大街内街店铺互为表里,行业分段聚集,珠宝市、粮食店、肉市、果子市、布巷子,早已自成一体。
六必居这样的以物质而文化的老字号在这里比比皆是,比如月盛斋,比如一条龙,几百年间成就了北京城独有的味道密码,也最终使各地的游子心安于此间。
豆汁儿只是代表,老字号也仅是缩影,前门大街亦不过是一个符号,更为浩瀚的是人潮人海里的北京生活。味道随光阴飘散,时而唤醒记忆,时而抚慰心灵,早已氤氲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文/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