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情感略欠“火候”
高倩
小剧场里,弧形的斜坡营造出高远的空间,前方,真实的废墟凌乱堆叠,后方,变换的影像流淌出爱的净土,也似心灵的荒原——战争留下的创伤潜藏在生活的表面下如影随形,北京人艺小剧场新作《华沙旋律》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开演。
《华沙旋律》由俄罗斯剧作家列奥尼德·佐林创作,作品围绕一对经历战争与时代动荡的爱侣展开,他们在一场“华沙旋律”音乐会上相遇,钢琴曲成为波兰女孩格里娅、俄罗斯男孩维泰克走近彼此的契机。两个年轻人相爱了,然而战争的伤痛将他们拆散。此后二十年两人再度重逢,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最终他们渐行渐远。
青年导演张彤向来擅长细腻深沉的风格,《华沙旋律》延续了这种基调,以两个年轻人的悲剧折射出对和平、和解等永恒命题的当代探寻。张可盈、杜子俊饰演的格里娅、维泰克在舞台上剖开爱情的甜蜜与现实的苦涩,每当他们的爱意向前一步,盘桓在格里娅心头的恐惧又将他们狠狠撕扯。
小剧场向来是磨炼演员功底的试金石,《华沙旋律》对两位年轻演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如今,人们常常谈及男女角色之间的“CP感”,从首轮演出观感来看,《华沙旋律》少的就是这点儿CP感,我们无法忽视两位演员的努力,但在完成自己戏份的基础上,如何碰撞出两个角色的心灵对话、灵魂对撞,进而让观众感受到爱意与遗憾的涌流,主创团队还需再下些功夫。
“火候”是这版《华沙旋律》中略欠的回味。《华沙旋律》是一部与时代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外国作品,语言转换是搬演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眼下《华沙旋律》的台词似乎有些“消化”不良,无论是在本土化的程度、演员的表达节奏上有所疏漏,还是为了特定风格刻意为之,台词不太友好是不少观众的一致感受。与之类似的还有舞台设计的“火候”,弧形斜坡固然延伸了剧场的空间,但许多时候,它的特定形状对多媒体影像投射、演员走位更像一种损耗,无法完全引领观众投入观演。总之,作为一部刚刚首演的新作,《华沙旋律》若要真正成为精品,尚需更多精炼打磨。本报记者 方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