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50岁保姆嫁豪门?微短剧,是不是老人的精神大餐

环球网

关注

来源:北京晚报

《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闪婚后五十岁霸道总裁狂宠我》《五十岁保姆嫁豪门》……最近一段时间,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作品火爆,多部作品播放量过亿次。

中老年群体对爽剧有多上头?“吃饭追、躺着追,还时不时咯咯笑”,年轻时和网瘾子女作斗争,现在却变身网瘾老年;为不断追更剧情、看到爽点,“不知不觉间就花出去1万元”

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中,60岁以上用户占到12.1%。为迎合中老年用户,制作公司把目光投向老年爽剧,各大影视基地迎来“打扮成熟”的剧组,专业影视院校毕业的学生也迅速“变老”入圈,成为老年微短剧的御用演员。

微短剧,是老人的精神大餐吗?微短剧“围猎”银发群体,该如何应对?精神文化产品,又该如何精准适老?

爽剧为何能收割老年人

互联网早已不只是年轻人的天下。追微短剧的中老年人,也许不比年轻人少。

到了退休年龄,儿女大多自立门户,老人的生活慢了下来,空余时间多了,娱乐的意愿也变强了。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规模达3.25亿,月人均上网时长高达127.2小时,相当于每天有超过4小时在网上冲浪。其中,刷短视频、看微短剧,成为许多老年人打发时间、排遣寂寞的重要方式。

相比主流热播剧,微短剧显然与老人的接受方式更加适配。现在,影视剧演的大多是年轻人的事儿、体现的是新一辈的价值理念,老人往往没有兴趣甚至理解不了,难有共鸣。为老人量身打造的微短剧,主角基本都是为儿女默默付出的年迈父母,为人善良,生活节俭,很容易引发老年观众共情;或女摊主和资产千亿的富豪闪婚,或闪婚不久的老伴保护受到欺负的女主人公,故事情节契合不少老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老人看“爽剧”消磨时间,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更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情感慰藉。

微短剧特别是爽剧,本身就足够令人“上头”。每集时长大多不超过10分钟,直给的剧情、直白的叙事、直接的台词,符合老年人的看剧需求。10秒一个小反转,30秒一个大转折,最后10秒留个悬念,精准拿捏老人心理。在家长里短、偶然相遇等简单平常的故事中,老人被星级酒店、豪门霸总等不平凡的“转折”吸引,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

“爽”完之后最怕“一地鸡毛”

老人爱看微短剧,无需大惊小怪,更不该受到嘲笑讽刺。但不少微短剧内容劣质乃至低俗不堪,令人忧心,值得警惕。

有的微短剧刺激但下头。据报道,一部名为《婚礼上婆婆惊艳全场》的短剧上线3小时,平台话题量就破亿。极端数据背后是极端剧情——婆婆被当成小三,被恶毒媳妇扇耳光、脱衣服、拍裸照、撕房产证、砸珠宝等连虐5集,把矛盾挑拨到极限,随后剧情迅速翻转,婆婆以极端方式复仇成功。

在《保洁老妈无极归来》中,27岁总裁爱上45岁保洁阿姨,后者真实身份竟是世界首富,此剧更是集合了“男主角被下药,女主角舍身相助”“女主角被男主角家人百般刁难”“女主角被女配角辱骂,遭红酒淋头”等狗血套路。

此外,还有一些短剧教唆老年人“生孙子才给带孩子,生女孩就不带”“卖房卖车环游世界”等,价值观极为扭曲。某平台数据显示,仅今年9月就下架多达166部违规微短剧,行业乱象可见一斑。这些微短剧借刺激博眼球、煽动情绪,污染网络环境,无异于文化垃圾。

微短剧吸睛也吞金,大肆收割老年人“韭菜”。微短剧的“氪金”能力强到可怕。有些微短剧未标明看完全剧需要多少钱,一到“爽点”就戛然而止,提醒老人该交钱了;随着剧情推进,交的钱越来越多;有些默认开启自动续费,老人被扣钱还浑然不觉;有些付费内容严重缩水,剧情变短、随意下架,老人的钱打了水漂……平时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来的钱都交给了微短剧。微短剧如同电子保健品,让老人深陷其中,月付数千元追剧的大有人在。

有的微短剧够爽但情节雷同,为圈钱而互相抄袭。很多老年爽剧情节故事都装在一个套子里。比如,保姆大多“有心机”、儿媳指定“忤逆”、霸总始终“单纯”、刁亲家、不孝子、恶毒小三争宠……内容不讲逻辑,剧情不讲常识,只是堆叠情绪。老人今天追的“新剧”,很可能与昨日完结的“老剧”大差不差,看到开头就能猜准结尾。同质化的剧情,不仅消磨了老人的热情,更消磨了行业发展的后劲。更关键的是,微短剧将脸谱化的人物重复了千遍万遍,加深了老人对现实世界的刻板印象。无脑爽剧看多了,老人难免入戏,甚至觉得周遭的世界也变得狗血起来,给自己平静的生活徒增烦恼。

老人需要什么样的微短剧

手机屏幕前有一双双苍老又期盼的眼睛,是一个个沧桑又不愿落伍的灵魂。如何在满足老人情感需求与蕴含文化底蕴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问题摆在微短剧行业面前。

微短剧应守底线。今年6月,微短剧正式进入全备案时代。监管部门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并通过持续的专项治理,从优化算法推荐、完善推送审核机制,到对含违规内容的微短剧进行清除,再到加强规范引导、打造精品力作,传递的信号再清楚不过。微短剧不管是面对老年还是青年,都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能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家庭观、婚恋观,不得刻意放大和渲染夫妻、婆媳矛盾,价值观跑偏了,必然遭到反噬。

微短剧不能坑老。微短剧偏爱老年题材,制作方牟利无可厚非,但不能动歪心思。故意给老人设套,别有用心地骗取老人钱财,显然立意就错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需要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经营者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实现,不能人为给消费者全面了解信息设置过高的成本和障碍。微短剧诱导式消费,平台应督促剧方明确收费细则和规范;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出手,不能任由利欲熏心者割老人韭菜

微短剧莫丢了文化。精神产品要体现文化。微短剧虽短,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内容厚度与思想深度;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也不代表枯燥乏味、不适于娱乐。《等你三千年》用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串联起邯郸历史文化,让观众沉醉其中;《东坡先生赶考记》既清新时尚又富有文化韵味,展开了一幅北宋文化变迁的知识图谱和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市场表现不俗。事实证明,博出圈、博流量,留住老人、留住观众,不一定非要围着套路打转,不一定非得情节离奇荒诞。有做精品的意识,在质感中寻找网感,微短剧同样可以高端。

精神产品适老化是社会适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要求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行业内容。专为老年人打造微短剧,何尝不是为适老化做贡献;文艺工作者真正深入老人真实生活、感受老人内心世界、回应老人多元需求,用优质取代劣质,用真情实感替代荒诞不经,老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感受到自己同社会同频共振。

“老有所乐”,乐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更是富足的精神世界。老人用对微短剧极致的追捧,诉说对精神产品的适老化需求,全社会都要读得懂、看得见。

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孟雅檀 李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