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唱出“茜茜公主”多面传奇人生

北京晚报

关注

韩轩

自从奥地利演员罗密·施奈德塑造的“茜茜公主”在银幕上惊艳全球,直到现在,茜茜公主的传说一直在全世界流传,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才是茜茜公主的本名。近日,德语原版音乐剧《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首次登台天桥艺术中心,以独特的德语音乐风格演绎传奇皇后的一生。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1992年首演于维也纳河畔剧院,多年来在14个国家长演不衰,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德语音乐剧。虽然讲述的都是伊丽莎白的故事,但与电影《茜茜公主》相比,《伊丽莎白》不是美好的爱情童话,而是塑造了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后。剧中,伊丽莎白并不只是纯情浪漫的少女,而是陷入了家族、政治以及人际关系的旋涡。

伊丽莎白不是一个扁平的完美角色,她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好皇后,甚至也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的真实有让观众共情角色的魔力。内心的孤独、自我的成长、自由的边界、责任的枷锁、女性的觉醒等多重主题在剧中交织,无论是何种年纪、何种际遇的观众,都能在伊丽莎白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再加上剧中39首金曲的呈现,尤其是那首《我只属于我自己》,唱出了伊丽莎白在遭遇痛苦时的心境。这段非常写意的歌词,再加上优美的旋律,不只是剧中的伊丽莎白唱给自己,也唱给当代观众。

本次在京登台的演出,号称“音乐剧版音乐会”,其实一点没有因为是“音乐会”而逊色,甚至可以说强过部分剧场版音乐剧的演出。音乐会现场绝不只有演员“戳”在舞台中央唱歌,该剧的原版制作方带来了原汁原味的华丽造型和精美服装,部分舞美道具也搬到了舞台之上,舞台背后还有多媒体呈现的不同场景画面,帮助观众进入华丽的皇宫、多彩的花园和幽暗的卧室。更让人叫绝的是现场的舞蹈和演员们的表演,身穿戏服的演员们在表演和舞台调度方面比剧场版演出更为简单,但并不缺少精彩的对手戏和感人的互动,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十分专业。

作为一部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音乐也颇有德奥音乐的独特风格。有趣的是,《伊丽莎白》的在京演出,吸引了不少纯古典音乐观众前来观看——千万不要以为《伊丽莎白》的音乐风格是古典音乐风格,事实上,它的音乐像德奥古典音乐一样结构严谨、听感立体。在豪华的现场管弦乐队的演绎下,流行、爵士、圆舞曲、摇滚、古典等多元风格结合得非常丝滑,一听就是德奥系的作品,同时又毫无欣赏门槛。洗脑的主题旋律也有让人余音绕梁的魅力,演出终了,不少观众走出剧场时都在哼唱。

德语音乐剧风格的自成一体,不禁让人想到此前来京亮相的英语、法语和俄语音乐剧。近两年来,以不同语言为载体的音乐剧相继登台,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各自国家民族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剧场的方寸舞台也因此幻化成文明互鉴的交流平台。在不久后的11月,德语原版音乐剧《蝴蝶梦》音乐剧版音乐会,也将在天桥艺术中心首度唱响曼德雷庄园的神秘乐章,让京城观众再度感受德语音乐剧的独特魅力。

《伊丽莎白》在北京的登台,也标志着天桥艺术中心继英、法、俄语音乐剧的引进和呈现后,开辟了引入优质德语音乐剧的成功之路。多语种音乐剧的版图已经绘就,“演艺之都”的观众乐享多元文化大餐,沉浸在“大戏看北京”的艺术氛围中。 摄影 李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