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科学工程片怎么拍观众才看得懂 广州是沉管隧道“梦开始的地方” 纪录片《深中通道》主创团队分享幕后故事

羊城晚报金羊网

关注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楠 黎秋玲

9月21日下午,在第七届广东科普嘉年华举办期间,纪录片《深中通道》免费体验专场和主创团队分享会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工程知识

今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深中通道》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广播电视台、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联合摄制,宋璋担任总导演的4集人文历史纪录片。

该片分为《跨越海洋》《长虹卧波》《筑梦岛隧》《水下通途》四个部分,聚焦“智能建造”“大国重器”“百年工程”“中国速度”等题材,从一座桥、两个城市、一群基建工程师切入,全程记录深中通道的建设。

在观影结束后,该片执行总导演何浩堃、执行导演陈煜健、摄影指导韩玉文、剪辑师卢家强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互动,场面气氛热烈。

一部科学工程类纪录片如何在反映客观现实、传达科普知识与艺术表达之间取得平衡?“对我们创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首先要深入理解这些工程知识。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看书、请教工程师。”何浩堃说。

但他表示,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掌握了大量工程知识后,脑子里就充满了专业术语。“在与团队交流拍摄内容时,我们习惯用专业的表达方式。然而当我们写稿或制作影片时,会反思观众能否听得懂,我们说的是否‘人话’。”何浩堃说。

因此,他们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把掌握的工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或者通过动画和比喻等形象化的视觉呈现,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理解。“只有让大家看得懂、听得懂的影片才是好作品,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何浩堃说。

“片子的水下部分,我们也用了水下无人机、机器人来拍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的后期团队做出来的虚拟动画。”韩玉文补充说。他表示,呈现施工原理的动画,小到一个螺丝,大到整节沉管,都是按照现实1:1的比例进行还原的。

“广州是中国沉管隧道梦开始的地方”

在观众互动环节,一名11岁的小观众钟同学向主创团队提问:“为什么不能建造水下地铁隧道,而要建深中通道?”在拍摄期间掌握了足够多“硬核知识”的主创团队给出翔实的回答。

何浩堃透露,第二季影片将讲述2023年到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开通的故事,预计今年10月播出。随后还向观众分享了第二季影片拍摄期间一个让他们感触很深的故事。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第四集《水下通途》中,我们展示了海底隧道沉管施工达到世界级水平,实现了毫米级的安装精度,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深入挖掘这个故事时,我们发现广州是中国沉管隧道梦开始的地方。我们常乘坐的广州地铁一号线,从芳村到黄沙这一段,其实是一个过江隧道,这也是中国第一条采用沉管法修建的过江隧道。正因为有了这条隧道,才有了后来的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等世界级的工程。”何浩堃说。

“这些成就的起源离不开早期努力奋斗的前辈们。”何浩堃继续分享,拍摄期间,他们接触到广州地铁一号线的总工程师陈韶章,他也是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技术顾问。他在珠江隧道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今日中国的海底隧道施工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故事,深入了解后让人感动。”何浩堃说。

编辑:聂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