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私有化浪潮:港股流动性危机下 上市公司的自我救赎?

智通财经APP

关注

2024年9月12日,法国美妆品牌“欧舒丹”(Occitane)完成了她在港股市场的last day,收盘报价每股33.70港元,市值定格在497.06亿港元。随后,股份将停止交易,并于10月16日撤回港股上市地位。

欧舒丹最初于2010年5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也首家在港上市的法国公司。

关于欧舒丹私有化的消息最早与2023年7月传出,控股股东考虑把公司私有化,并再到巴黎或其他欧洲市场重新上市。8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考虑私有化,但暂未有明确提议和条款,预计出售价不低于每股26.00港元。9月4日公司公告,终止私有化要约。

2024年4月底,欧舒丹发布公告,收到私有化要约,控股股东Reinold Geiger联同黑石、高盛等一致行动集团,提出以溢价15.3%、每股作价34港元私有化。

1 港股私有化退市狂潮

近年来,港股市场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的方式退市数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2024上半年,这短短的8年半时间,港股市场私有化退市的上市公司数目为70家。

而自港股市场建立直至2015年尾这漫长的40多年,通过私有化退市的公司数量仅为49家。

虽然每一例私有化的具体原因都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无非两个原因:(1)估值过低,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阻碍进一步融资潜力;(2)成交量过低,无法提供有效的流动性,使得公开交易的意义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取消第二上市,或者是被大资本以更高的价格要约等等,但总体上,前两条占主要因素。

例如今年4月份私有化退市的赛生药业,在涉及私有化原因的表述中提到,公司股价长期低迷,虽然维持上市地位却无法融资,因此选择私有化退市。的确,资本市场不能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必要和充足的资金,那么公司还有什么意义继续留在这里。

同时,股价长期持续低迷对于公司形象和员工士气也带来重大打击。

截至目前,由于股价低迷和成交量不足,生物医药创新企业(18A公司)是港股市场密集私有化退市的板块。据统计,2018~2023年期间,港股市场有63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然而其中仅有七分之一即9家公司的价格高于发行价,其余全部破发。截至2023年底,18A公司的平均累计跌幅为53%,整个板块平均腰斩。

此外,成交萎靡也是公司选择退市的原因。像此次引起较大关注的法国美妆品牌欧舒丹(Occitane)退市的原因就很大程度上就与成交量过于低迷有关。

据统计,欧舒丹今年截至退市前的总成交金额仅为85.3亿港元,这个数值在2023年为65.8亿港元,而2020年是公司史上成交最少的年份,全年仅成交18.8亿港元,也就说平均每日成交额为746万港元。

这对于一个总市值接近500亿港元的公司来讲,可以说是屈辱性的低。

欧舒丹的地量成交不是孤例。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全球奢侈品品牌普拉达(1913.HK),在2024年至今全年总成交额仅为132.9亿港元,相当于日均成交金额为5274万港元,不足1亿。而股份成交最低迷的2016年,全年成交金额仅为57.6亿港元。

这些股份在港股的成交额还不如LV在美股市场发行的ADR的成交量。例如LV的美国ADR于2024年至今成交金额为71.2亿美金。是Prada或欧舒丹的5~10倍。而且后两者在港股还属于第一上市,不是ADR或第二上市。因此公司有强烈的动机选择断舍离,去一个更能真实反映股份价值的市场上市。

总之,估值过低以及成交量过于萎靡,这两者成为港股上市公司不可言说之痛,以及私有化退市的主要动因。而这正是港股市场近年来流动性枯竭的真实写照。

2 私有化能否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港股市场,私有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以及《证券及期货条例》等三大范畴。

具体来看,私有化通常有四种方式,即股权收购、合并/收购、公司重组、以及创始人回购。其中股权收购即上市公司收回部分或全部已发行的股票,并将其注销或留作自家持有。这种方式常见于股东或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以及希望控制更多公司股权的情况。

而合并/收购是通过与其他公司进行合并或收购,将上市公司私有化。收购方通常会以现金或股票等形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以便获得足够的股权并使上市公司摘牌。

公司重组的模式,主要通过出售重要资产、划分业务或改变公司结构等方式,将上市公司重新组织为私有公司。这种方式常见于公司决策层认为私有化可以提高效率或实现战略目标。

最后,创始人回购即公司的创始人或主要管理层以个人或投资伙伴的身份购买公司的所有股权,使公司私有化。

一桩私有化交易究竟能否实现,在法律上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条件:

1. 监管机构审批:私有化过程需要经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审批。监管机构会对私有化交易的公平性、信息披露、股东权益等进行评估。

2. 公平价格:私有化方案需要提供公道合理的价格给股东,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并避免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

3. 完整披露:上市公司需要向股东充分披露私有化计划和相关信息,包括原因、方案细节、收购者的身份等。这有助于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

4. 股东支持:私有化需要得到大部分股东的同意和支持。通常需要达到特定的股东批准比例,而该比例在不同的具体案例中有所不同,一般为50%,在某些特殊案例中会高达90%。这一项是私有化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私有化提议最终失败,原因都是得到的同意与支持的股东人数比例达不到要求。而能否得到大多数股东的支持同意,往往是众口难调,一方面不同的股东持股目的不同,有的是希望股价上涨获得盈利,有的则是希望稳定享受分红派息;另一方面,不同人对私有化买方所出的价格也有不同认知。

私有化买方有看错的时候,结果在市场顶部私有化;但散户也可能会看错,痛失逃顶机会。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完全成立,大户在底部成功私有化,几年之后要么换个市场、要么换些业务换个名字重新上市;散户则在底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交出筹码——总之,散户与大户、散户之间、以及大户之间的博弈,使得私有化的成功过成为小概率事件。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哈尔滨电气

3 私有化失败的经典案例

哈电曾经长期被市场媒体与投资者病诟为丧失融资功能,哈电的股价也长期跌破资产净值。哈电也尝试过各种方式融资,但始终无法私有化。

2018年12月18日开盘前,哈尔滨电气公布停牌。随后27日提出了私有化方案,哈电集团对哈尔滨电气H股提出收购要约,目标股价4.56港元/股,比当时停牌前的价格高出82%。当天早晨9点哈电复牌,股价高开60%,符合预期。

此次提出要约的买方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总计为60%,超过了“无条件要约”的门槛——50%,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到最后,散户无论如何都要交出筹码。事实上,由于收购溢价足够高,所以当时的散户是乐见其成的。

但是事态后续的发展却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轨道。到转年2019年5月7日,哈电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此次会议的核心就是提出了哈电私有化的附加前提条件,私有化买方要求在5月20日截止收到H股独立股东90%的要约。一旦该附加条件未满足则私有化失败。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7月19日周五盘后,哈电发布公告,在期限届满时,私有化买方团只接获88.32%H股收购要约有效接纳书,未达到90%的门槛,因而私有化失败。散户过了一个紧张焦虑无法睡眠的周末,接下来周一,哈电收盘价2.813,收跌24.65%,5月7日通过4.02港元追进去准备坐享私有化溢价的散户输掉了底裤。

事后分析师认为,这次私有化失败,大概率是部分大股东希望继续维持公司上市地位,不希望以高价收购便宜了散户,因此设定了90%的独立股东要约如此高的门槛。

同样是利用这一条款的万达商业,在2016年私有化的时候,将独立股东要约比例的门槛设定在75%。最终买方一致行动人收到了75.13%的收购要约,鲤鱼跃龙门。

而哈电至今未能私有化,截至目前最新收盘价为2.19港元,哪些在4蚊左右追进去的散户至今也无法回本。但损伤了哈电这只股份的融资功能,以致于公司在2023年初,竟然想出以内资股增发的方式融资。

当初发行H股的企业,自然是要吸引全球投资者,否则直接发A股就行了。结果今天弄得会堂堂哈电H股,却要发行内资股拐弯抹角融资,这也折射出港股市场流动性枯竭的本质。

4 利用“私有化”割韭菜的套路

私有化是港股难度最高的财技,因为过程中涉及股东投票的过程,而投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这也使得私有化这个“工具”一旦被庄家操纵起来,割韭菜则是最狠的。例如今年8月份刚刚发生的亚洲水泥私有化失败的案例。

亚洲水泥在8月26日盘后发布公告,称根据投票结果,其私有化计划未获批准。在计划股份的股东中,只有约45.47%支持该计划,未达到法定的75%要求。此外,无利害关系股东的支持票数同样不足,反对票占比达到30.58%。

该私有化要约于2024年6月5日提出,要约价格为3.22港元。而此前一周公司停牌。可疑的是,在公司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即5月27日和28日,公司股价连续暴涨,两天各自涨幅分别为14.25%和31.79%。5月28日收盘价格为3.275港元,该价格与私有化要约价格3.22港元非常接近。而5月28日盘中最高价格触及3.665港元。

这两个交易日市面上有关于亚洲水泥私有化的“小作文”流出,而散户闻风而动,大举追入。

随后私有化提案出来之后,要约价格稍低于停牌前的收盘价,于是遭到市场的唾弃,认为诚意不足,于是6月6日公司股价大幅低开,当日收盘价格2.855港元,跌12.82%。

一般溢价不能达到20%、30%或以上,都会被市场视作诚意不足。尤其是市况低迷的情况下,本来股价就低,你还趁机压价,那么大家只好投票反对。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出人意料,私有化提案未获批准,股价再度暴跌两天。目前交投于2.09港元左右,距离私有化方案公布前停牌前的最高价格3.665港元,累计跌去43%的价值。

这就是私有化割韭菜的经典套路:先放小作文、拉股价、吸引散户跟进,然后消息公布,继续吸引散户跟进,利用散户的贪婪心里再套一波。等到最后结果公布,私有化失败,股价撸回原形。

5 总结

也许私有化曾经是股东、散户、资本反复博弈的战场,但站在当下的角度,港股市场低迷不振的局面已经持续4年多,投资者已经“斯得哥尔摩综合症”化,不要说挣钱,回本的希望都逐渐渺茫——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有人能给出高一半甚至一倍的价格收走筹码,投资者大多数都会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要利用私有化去割韭菜,那就太不厚道了。

进入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开始有不少知名度高的股票私有化,像复宏汉霖、赛生药业,还有近期刚刚完成私有化的欧舒丹。他们的离场,当然不是割韭菜,而是对港股市场估值与流动性现状做出的无声抗议

2018年,当时的港交所通过层层阻力与困扰,终于实现了改革,迎来了一大批科技企业与创新药公司上市;而现在,这批公司正在加速离开港股市场。港股市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