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永不消逝的丁太升

界面新闻

关注

文 | 音乐先声 吴雲飛同学

编辑 | 范志辉

被误解永远是表达者的宿命,好在老丁不在乎。他想发声,并在努力发声,一次次把自己弄成在综艺节目里最不和谐的那位。面对谩骂,老丁曾把之前的微博签名改成了——“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扰”。

自他出圈以后,对音乐的讨论在公众视野热络了起来,于是出现了更多的“乐评人”,也出现了更多批评“乐评人”的人。当人们重新开始为了审美而探讨,说着各自心中的粗鄙或美好,应该便是老丁期待的景象。

消失的“毒舌乐评人”

近几年关注过音乐综艺的人,应该不会对“丁太升”这三个字太陌生。

从《乐队的夏天》到《我是歌手,谁来踢馆》,从《一起乐队吧》到《天赐的声音》,只要跟音乐沾边的综艺,就容易看见他的身影。

他虽然早已不在B站更新视频了,别处发的内容却总能与你不期而遇。今年光《歌手2024》,就让他被挂了好几次微博热搜。当然,基本不是什么好名声,他批评那英某场表现不力被骂不客观,上热搜;过了两期他觉得那英发挥变好了,被认定收了钱,又上了热搜。甚至最近嘻哈歌手派克特大战乙游的骂战,也把他顶了出来,说“爹骂爹”。

博主们剪他的内容,大半就是为了骂他,这是互动量的保障。他也没办法还嘴,一来自己在简中网的阵地丢了,二来他确实在节目里面跟歌手“互动”的实锤太多。他确实嘲笑过高进音色土,高进说自己就农村长大的,能怎么办;他确实说 VAVA 的词空洞,VAVA反呛不要他教,引来了半个中文嘻哈圈的集火;他也确实对江映蓉说很遗憾,她听完马上在舞台上情绪奔溃,嚎啕大哭。

之于江映蓉,我问过他在遗憾什么。他抽着烟想了一会告诉我,说那其实应该是心疼。2009年江映蓉在超女夺冠那年他正是评委,第二年也在江映蓉的生日会见证过她的高朋满座。录节目那会,只是忽然想起了她十多年前的样子。

他特想摘掉“毒舌乐评人”帽子,甚至为此还胆大到敢上《吐槽大会》,只是他哪说得过大张伟?大张伟问他整天骂骂咧咧的,是不是觉得娱乐圈像粪坑?问他既然如此,嘛自己老往里跳,还拼命张大嘴?噎得他只能坐在椅子上苦笑。

丁太升说自己没说过娱乐圈(流行音乐圈)是“粪坑”,也不想往里钻。毕竟来京二十六年里,有二十年是在唱片公司过的,他觉得自己是闯入者,拿着烟斗站在岸边看戏。

作为幕后工作者,若不是因为密集的综艺节目,他本不该被公众知晓,所以在外界看来,这像极了与节目方的双向合谋。不过身边的人都知道,这明明就是他的传统艺能。

前不久跟一位摩登旗下的乐队朋友吃饭,提及丁太升,他说起一桩往事——大约二十年前丁太升在摩登搞拼盘演出,报幕的时候到了声音碎片,他突然冷不丁来了一句“下一个声音碎片,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乐队”,留下全场乐队鸦雀无声。

行为迷惑,但在综艺节目方眼中就是“特别好使”的嘉宾——自带热度体质还不花钱,咔咔一顿剪就行。

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其实直觉准得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还未播出时,他来我家聊天,说怀疑自己要火了。我问他犯了啥错误,他说看了粗剪版本,有不详的预感。

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一届《乐队的夏天》首季最终得一诨名——“丁太升的夏天”。他也为此遭了“报应”,曾有艺人听闻节目组邀请丁太升参与录制,就通知节目组说“有他没我”,节目组架不住,成功将他劝退。

他并非不夸人,在《声声不息·宝岛季》里,华晨宇就是他夸奖次数最多的歌手,但一说到华晨宇高音品质不好,歌迷们就能迅速团结起来,一把将他打倒。这也是他体质的特殊之处——夸一句都嫌没劲,大家就想看他今天又批判了谁。

后来的老丁不管这些综艺了,变成为了一名视频创作者,内容完全独自完成。想到了什么话题,他就会掏出笔记本花几分钟整理,对着镜头很快就能录完。里面自然少不了对一些歌手的批判,粉丝们也不惯着,人海战术回敬。

再后来,丁太升的微博和 B 站没什么预兆的消失了。据小道消息,还是有些歌迷掌握了投诉门道,各种方式使劲招呼,弄得相关单位不胜其扰,于是选择眼不见为净。

他也正好把时间都留给了家人,每天买菜做饭接送小朋友,今年还带着家人连着去了趟香格里拉和土耳其,算是过上了悠长假期。他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就能把吉他、钢琴、架子鼓都样样来上几段,每晚全家围坐一起弹琴唱歌,这画面如今在大多人的家庭里,似乎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丁太升的丈夫与父亲形象,还是胜过了不少人。

作为丈夫的丁太升,虽然平时不修边幅,也收拾不了屋子,但就是能搞浪漫。十多年他求婚的视频,差点没把我看破防,能算是文艺青年的种族天赋。

我想给你幸福,成筐成篓的幸福

漫山遍野的幸福,遍及江河湖海的幸福

那些幸福如同雨后的春笋,长成遍野的翠竹

仿佛宇宙初始的大爆炸,化作摇滚的音符

那些曾被伤害过的爱情啊,如今早已不再苦楚

就像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嫩苗,如今早已成为参天大树

——丁太升

作为父亲的丁太升,威严又慈爱,每晚睡前一定会跟儿子来个大大的拥抱,为了儿子能找到最好的老师,他也能舍得一张薄脸皮去求人。那些商演价格六位数的乐手朋友,还都真愿意来上门,给足了脸面。

当大部分家长都在为如何卷下一代而发愁时,他常一脸正经地羡慕儿子——“我儿子真幸运,能有一个问什么都知道,需要什么都能帮他的爸爸。”

我从海边来,身体上长满了盐

老丁说起这句话时,应该会回忆起自己在河北唐山某个国营农场的童年时光。

那是片离海不远的盐碱滩上,在他记忆中,雨后的故乡总是泥泞,每一步都能粘走脚上的布鞋。没法骑自行车,从家门口推向马路几百米的路,足以将车轱辘的缝隙塞满泥。

他写过一首歌叫《我从海边来,身体上长满了盐》,就是那片土地。

我的家,天空像大海

太阳 是野性的孩子

我的情人 是一片稻田

是旷野 绽放的芦苇

你是遥远无际的想象

是挥舞镰刀的收割者

承载了我一辈子的漫长旅途

——丁太升

意象丰满的词藻,有时很难让听众同感。当我将这番质疑抛给老丁的时候,他停了两秒,反问到:“你肯定没见过芦苇荡吧?一大朵一大朵,它在我小时候真是绽放的,是真实的。”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我觉得这不是堆砌,故乡真的一直在为我充电,我甚至觉得自己写的还不够饱满。”

他心中的盐碱滩,像一个被记忆护持的远方。那里有亲人,玩伴,村民与芦苇,所有儿时熟悉的事物在稳定的时空中构建、回闪,最终为今后的人生叙事,夯下坚实的地基。

贾樟柯说:“只有离开了故乡,才能获得故乡”。丁太升也与无数生活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工作者一样,带着巨大的饥饿离开,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创作,又依赖着故乡的给养。

**一张与故乡有关的照片**

我去了敦煌

看到了飞天

许下了一些朴素的愿望

我的自行车就扔在了

那片高原

那段日子我是一个狼狈的少年

头发上沾满了西北的风沙

像是一匹孤狼

寻找出路

——丁太升

我问他是怎么离开那片盐碱地的,他的回答是“收音机”。

老丁大我十岁,但当他说出“收音机”时,我依然感到有种不相称的老套。1985 年,英国威猛乐队已在工体开了海外摇滚乐队先河;1987年,张明敏在春晚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港台音乐公演解禁,从此街头巷尾的磁带唱片店拔地而起。

甚至在他读中专的90年代初,电视音乐节目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他也看电视,记得电视里播过郑钧的《赤裸裸》,也播过苍蝇乐队的《枪还是子弹》,记忆中的画面血脉偾张。

只是老丁依旧说他更钟情收音机。因为农场的夜晚很安静,只有关上房门之后的夜晚和空间,才可以完全由他支配,有了收音机,便能肆无忌惮地听歌,不担忧对家人或邻居的打扰。虽然没有了画面,但收音器像一片更自由的土地,能听到电视上不会播的歌。他想起第一次从收音机里传出了警察乐队的律动,才知道摇滚乐除了态度与愤怒,原来还可以如此美好。

疯狂地听歌没让他的学习落下。他在那个小地方的中考上拿了全县第十,算不得学渣,只是最终选择了一所中专。

这学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他被网友集中的嘲笑点,但 70后的人都明白,在那会考上中专换取一份能包分配的工作,尤其在小地方,就是大多普通家境学生的第一选择。他的同学,大多最终也在当地的各种系统里,做着如今看来依旧体面的工作。

故事转折的地方是,老丁选择在求学期满,毕业包分配前,逃走了。

弹着吉他的少年

1997 年的还是小丁的丁太升已经听过许多歌,听多了就想找人聊聊,但又实在找不到人可以说话。

那会唐山最出名的音乐节目叫《第一音乐小时》,主持人董鹏。在丁太升的视野里,这就是离他最近,也最懂音乐的人。想到这,他就直接拨通电台热线电话,就说想跟他聊聊。不知道什么是魔法,一来二去,两人也就也成了朋友。

前些日子我遇到董鹏,问当年为什么会跟一个热心观众聊的如此热络。董鹏说:“当时黑刀(丁太升曾用网名)常打电话要聊天,就是干聊,现在完全不记得具体是啥。”回忆了一下,董鹏又补充到:“后来黑刀还叫我帮忙介绍工作呢,他搭辆车就来唐山找我了。”

那年,董鹏为他介绍过两个北京的朋友。一位是天蝎唱片的吕玻,后来他创办的嚎叫俱乐部曾是中国摇滚圣地,走出了冷血动物、扭机、痛仰等一大批乐队;另一位是陈哲工作室的启航,陈哲创作过《同一首歌》与《黄土高坡》,也写过后来让老丁“背锅”的《二千五百年》。

机会来临时,老丁也不犹豫。2000 年前后的北京像一口大锅,吸引着全国各地、奇奇怪怪的文艺青年在里面翻滚。逮到机会的老丁很快就到了北京,直奔天蝎唱片。他说那天很奇妙,正好赶上冷血动物的演出,在演出现场又稀里糊涂地认识了杭天与谢天笑,给了这位农村摇滚青年一点不大不小的震撼。

新裤子乐队的彭磊拍过一部cult片——《野人也有爱》。讲述一位热爱艺术的小镇青年被女友背叛、被北京痛击,最终化身野人逃回到神农架的故事。

丁太升就是里面最终化身野人的有爱青年。

在观影会后的采访中,彭磊说他筹备电影时需要一个生活困苦,从偏远地方来大城市的文艺青年当主演,试过很多人发现都没有这个气质,还是只能让丁太升本色出演。

后来,彭磊又以丁太升的北漂故事写了首——《弹着吉他的少年》。这首歌彭磊应该没少花心思,前奏的音色与编配方式明显参考了《Atmosphere》,来自他自己心爱的乐队Joy Division。

一个来自农村的少年

他带着被子和吉他

他希望住在这城市里

他唱出伤心的旋律

1998年的秋天

他写下这样的诗篇

他怀念家乡的日落

他想念初恋的女孩

——《弹着吉他的少年》新裤子乐队 彭磊

这首歌被许多网友用于调侃丁太升,嘲笑他当年惨得不叫个日子;丁太升说,他对这些网友也有同样的感觉。

一颗草莓的诞生

彭磊说自己写《弹着吉他的少年》,是因为看见身边生活很多人,来到北京后未必会有太大改变,在经历各式各样的糟心事后,思想反而变得保守麻木。踌躇满志的热血少年,最终还是会变成满肚抱怨的失意中年,他希望这首歌能帮助他们努力地活下去。

不过丁太升后来的故事,跟彭磊的想象不一样。他在北京经历了短暂的流浪后,很快加入了陈哲工作室,做上了一名音乐企划,此后在多家唱片公司辗转,成为了摩登天空最知名的打工人。

多年后,彭磊提及,他认为《弹着吉他的少年》是一首失败的、口是心非的垃圾。我怀疑这可能是因为彭磊发现丁太升居然过得还不错,有了小汽车,也有了老婆和儿子;没离婚,还能上了电视,感觉被现实深深欺骗。

大院小孩或许永远无法体会,北京能为这些怀揣着野心的少年,带去的憧憬和力量。

破旧的京城弥漫着悲伤

骚动着我蓬勃的欲望

我像所有初出茅庐的少年

肚子里装满了委屈

和巨大的野心

那么多年

我没追到过一个女孩儿

也没吃过一顿奢华的饱饭

北四环的地下室住满了民工/小姐

和怀揣梦想的诗人

——丁太升

在丁太升的学生时代,每一盒磁带都弥足珍贵,要反复听。他还会通读内页的每一个字,研究里面每一个工种在做什么,“企划”这词躺在磁带内页,忽然出现在了他眼前。初看这两字,他只觉得好奇,直到某天他在《通俗歌曲》中终于发现一篇详细介绍音乐企划的文章,才恍然大悟。

以今天对商业世界的理解,音乐企划可以粗略理解为产品经理。彼时唱片制作周期一年打底,甚至需要好几年,每一张都必须认真对待。能不能做,什么色彩、什么风格,需要企划先于制作参与确定艺人与唱片的包装风格,收歌、选歌、试唱,此后再交给其他技术环节。

老丁参与过100 多张唱片的企划工作,从中国第一张布鲁斯专辑《我的心是油炸的蚕豆》,到摩登天空大部分早期作品,都出自他之手。

但他最骄傲的遗产,还得是草莓音乐节。

10 多年前,音乐节只是相对小众的娱乐方式,在新闻里,典型的摇滚青年形象就是爆炸头与唇钉鼻环,基本能跟“非主流”归为一类。

在老丁看来,这样的摇滚乐已经陷入了固定的叙事,把事情做窄了。

“我觉得不应该先自己定义一个‘酷'的标准,然后实际上排斥大多数可能看起来'没那么酷'的人。我希望有个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能来参加的party,什么风格都来的 party。”老丁想在五一档再做个新的音乐节、大的音乐节,让哪些哪怕一次livehouse也没去过,也根本没听说过什么是摇滚乐的人,也能玩起来。

这个决策对于当时连发工资都困难的摩登天空来说并不容易,尤其还要选择正面与迷笛撞期,能行么?最开始,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对这个提议相当犹豫,老丁找他谈了两次都没有同意。

仍不甘心的老丁拉上了同事陶然,再对沈黎晖进行了第三轮说服,沈老板终于接受。

节日确定了,还缺个名字,丁太升心中期待的音乐节是很温暖、包容的,但也要符合摇滚精神。同时,陶然在头脑风暴时提出了“草莓”,这是甜甜的小浆果,也是披头士的主唱约翰·列侬的童年应许之地,还暗含充满反抗精神的《草莓宣言》,一语三关,所有人拍手说好。

草莓音乐节就这么张罗了起来。

Nothing is real

And nothing to get hung about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No one I think is in my tree

I mean it must be high or low

That is you can't, you know, tune in

But it's all right

That is I think it's not too bad

——约翰·列侬《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第一届草莓音乐节选择在通州运河公园举办,那里有40000平开阔的大草地,能容下足够多的人一起撒野。老丁规划了几个不同的舞台,用风格区分,让无论是想听重摇滚的或是想听小清新的观众,都能找到各自舒服的地方。

刚刚过去的2023年里,有数据显示国内落地的音乐节高达560场。而2009年,在内地固定举办的音乐节,只有五一档的迷笛音乐节与十一档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但它们都只被理解成为小众文化圈层现象,被主流群体以猎奇的眼光审视。

没有土壤,与音乐节有关的所有环节,几乎都没有成熟对接方式,丁太升只能自己摸索。从艺人邀请、签订合同、阵容设定、行政报批,他和同事陶然就一个个抓;豆瓣是当时文艺青年的核心聚集地,丁太升就在小组里一条条回复。

他统筹了第一场草莓音乐节的几乎所有环节,邀请艺人、确定档期、签订合同、舞台阵容设定,都是他一个个抓,不可谓不紧张。

回忆起当年的策划,丁太升说尤其重要的决定是邀请老狼。

那会老狼是常上电视的大明星,作品脍炙人口,最关键的是没有人会不喜欢老狼。这很符合丁太升想要的草莓——热爱音乐的人都喜欢。

老狼也是第一次站上音乐节的舞台,此前没有人会想到这位民谣歌手与摇滚乐的叛逆形象能发生什么关联。丁太升相信老狼的音乐品质,老狼也精心准备,带着自家乐队班底,将所有歌都做了更有律动的编排,效果果然出奇的好。

丁太升认为已经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情,但最终票务的成绩并没完全实现他的野心。他期待着每天能三万人进场。可毕竟是新品牌,音乐节第一天,丁太升站在运河公园的大草坡上,看着稀稀拉拉人群,心情很沉重。

丁太升并不怀疑自己的产品判断力。他此刻的沉重,更像是一种不甘——音乐节明明很棒啊!通州运河公园也不算很远啊!到场的人都非常开心啊!那为什么来的人不够多呢?

他相信,现在只需要一个引爆点,就能点燃所有人。

好在没有等太久。当天晚上,草莓音乐节的照片就在豆瓣里疯传开了,大家被巨大草地和轻松的氛围吸引,最终为第二天多带去了近万人。

丁太升说看见大家在老狼的歌声里沉醉时,他终于确信这就是他要的音乐节,《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就是里面最摇滚的一曲。

离开,迈过去

有了第一届的名声,草莓音乐节来年便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此后的十多年,草莓不断壮大,如愿成为了国内最有号召力的音乐节品牌,带着整个产业茁壮了起来。我猜老丁如果继续守着这个金字招牌,应该会有个“不错”的现在。

但瞬间的灵感与冲动闪过后,日常琐碎的工作在老丁眼里就显得没那么有趣了。他日常带领着摩登旗下诸如便利商店、果味VC、刺猬、旅行团、新裤子等乐队一场场巡演,但最终陷入了无比的疲倦。

在摩登天空最后的日子,他甚至有点厌倦自己一手创办的草莓,觉得它越来越大,参加的艺人也越来越多,却跟别人也没什么不一样了。

多年以后,早已离职的丁太升在微博写到——“摩登天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本层面的摩登天空,一部分是摩登天空。资本层面的摩登天空做什么都不稀奇,签谁都是应该,但摩登天空的那个层面,是骄傲的,孤独的,是属于音乐和艺术的。只不过随着摩登的壮大,人们所看到的,将更多是资本层面的那个摩登天空。”

在理想主义最后的黄金年代

我的热情

全部给了那些才华横溢的摇滚歌手

和以推广那些沉甸甸的音乐为己任的手工作坊

你们一定料想不到

那间小小的作坊

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座华丽的帝国

但我知道/当我完成我的使命

我就会离开

就像那些离开了我的/美好的女人

———丁太升

那个骄傲的摩登天空,在老丁心里永远有一席之地。《乐队的夏天》第一季里,彭磊唱了首《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离开摩登天空已经6年的他,竟在现场哭的稀里哗啦。他清晰记得自己和谢强、彭磊、田鹏、陶然、沈黎晖在花园桥地下室弹吉他唱歌时的模样,但在后来那个摩登的世界里,他慢慢不能找到自己。

老丁不想只成为“摩登天空丁太升”,他说自己需要新的探索,虽然摩登天空曾是过去人生最重要的篇章,但如今必须迈过去。

面对世界万象,这个天生表达者,不想停下来。

铁马冰河的梦境

长河落日的孤独

我对着无边的草原放声嘶喊

那一刻的眼泪让所有的梦境泪流成河

我像一头孤独的狼

迷失在这匈奴的草原

只有在最黑的夜里

我才能梦到我的家乡

《情爱长安·张骞》——丁太升

他说自己的余生,将用于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那是部有关盐碱滩的百年故事,写那里女人们的情欲和忧愁,如何在一片封闭土地上生息繁衍,熬过一生的漫长岁月。

你又算老几

离开摩登天空的丁太升,当上了大家口中的“乐评人”。

他其实挺介意这个称谓,觉得听完一首歌聊几句自己喜欢不喜欢,本是件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事情。他希望以“音乐企划”的身份与公众见面,但拗不过连综艺也管他叫乐评人,只能认了。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拿到乐评稿费的丁太升,应该想不到现在竟会有这种困扰。

我见过乐评最好的年代。在那会,流行音乐曾与电影和文学一起,作为文化产品共同被权力审视着,也被大众评价,是严肃文学评论的一员。当年有乐评集,也有诸如《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甚至TOM、新浪等综合性网站,都会给乐评内容留出一席之地。

十多年过去,这些乐评集都已作古,没人再为他们留下丁点豆腐块。

《天赐的声音2》第一期开播时,丁太升批评VAVA的歌词空洞引来交战,上了热搜。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半个说唱圈的回击。

当我尝试找出VAVA的现场演出片段,瞧瞧她歌词究竟是什么,发现播放量最高的一条演出视频仅仅数万点击。想到这个话题在热搜上挂足三天,血雨腥风般卷起上亿流量,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这沸沸扬扬的争论,到底为的是啥。

或许观众看着乐评,也只是想找点乐子,是不是得找个理由吵一架,无关紧要。就像陶喆说的,丁太升是他心中不能明言的“小恶魔”。

我问老丁沮丧么?他说不会,反正表达也不可能全部被理解,大家能听懂多少都行。

作品是时代的横截面,在山河破碎的年代,聂耳登上金山岭长城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在千禧来临之际,人们随着朴树的《New Boy》舞蹈;当我们被工业化浪潮拍得晕头转向时,董二千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写下悲悯。

如今短视频和流媒体音乐兴起的大浪,将唱片工业彻底冲散。人们开始在音乐版权巨头的手上租用曲库,不再选择持有一张张CD,传统唱片企划消失,发行体系也被颠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审美探讨的崩塌,当“什么才是好音乐”的讨论被《我们不一样》的传唱瓦解时,老丁的固执显得愈发不合时宜。

人民群众喜欢,你又算老几呢?

老丁说,他只想算自己,也只能算自己。

热歌公司可以依靠极致的数据分析与精准用户触达,为听众量身定制抓耳的歌曲。在“先进”的生产模式下,歌词、音色、编曲都可以 AI,合成人声的“虚拟歌手”的单曲也有了百万收藏。

甚至还有公司批量生产副歌片段,用于投放短视频测试数据表现,红了的,再补成完整的歌曲发行,可谓互联网思维,万无一失。

音乐的产能越来越高,能被记住的似乎越来越少,这里丢失的正是创作者最后一块真诚的自留地。

我见证过许多辉煌

和数万人同唱过最悲伤的歌曲

我也爱过许多

独一无二的女人

她们是美好的情歌

是诗

是野生的芦苇

和樱花

但我注定孤独

——丁太升

老丁现在挺悲观,他觉得短视频很轻易就能麻醉人,听众能迅速在时间里沉溺以拯救现实世界的失败,但觉得总有些夜晚,在消费主义的盛世之外,人们应该偶尔也需要些深度思索与精致的表达。

丁太升常想起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一句高呼——“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这振聋发聩的怒吼,他想知道如何找回。

粗鄙的美好

老丁很久没用大片时间找新歌了,平时就看看圈内朋友推荐,瞧瞧热榜上都有什么。

新裤子的庞宽和嘻哈音乐人王大卫,估计看老丁闲着也是闲着,偶尔叫他去客串临时DJ。老丁其实不怎么会搓盘,于是就找来一些老的歌,齐秦的、草蜢乐队的、小虎队的、罗大佑的、陈淑桦的、张雨生的。他在台上唱KTV,大伙竟也能听着《宝贝对不起》和《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舞池里玩pogo。

他倒不是沉溺在80-90年代不肯出来,只是觉得热闹的场合首先还得是合唱。更小众、更有个人情结的作品,可以各自抱回家,敝帚自珍。

网友普遍觉得老丁古板、执拗,似乎喜欢拿着小众审美显优越,这与我多年对他的感受大相径庭。他早年确实为许多乐队企划过前卫、摇滚的专辑,但每次聊起他心中的好音乐时,他反复提及的却是平衡——艺术性与商业兼具的平衡,像草莓那样。

“《猎户星座》才是朴树最好的专辑,首专其实过于通俗了”

“《将爱》专辑是王菲的巅峰”

“我太喜欢声音碎片的《没有鸟鸣,关上窗吧》,它是华语的全新标杆”

“万青多少还照顾点听众,重塑跟流行就一点关系没有,但他们艺术性就是华语的天级”

“陈粒和华晨宇都有很高艺术企图,但都还没到,现在使的劲太形式了”

“我欣赏周杰伦,也欣赏张学友,可都喜欢不起来”

“张惠妹和孙燕姿是华语流行音乐最好的典范,《阿密特I》牛X”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黄霄云?我不理解”

......

每一句话,应该都能让他再挨不少骂。我问他这些能发么,他说没事,随便写。

老丁极度不适应偶像文化。在过去传统商业规则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者之间,是纯粹单向的联系,大伙就是听众或影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流行文化的商业规则已经被彻底颠覆。过去歌手只能依赖作品生存,但现在偶像却可以直接交易“魅力”本身,潮牌、小卡、盲盒、握手券......在琳琅满目的消费下,粉丝更需要的是互动和陪伴,而非作品本身。

他也知道这势头无可逆转,毕竟版税才几个钢蹦,胳膊拧不过大腿。但自己总被热搜挂着,网友自然认为他就是故意制造冲突,毕竟这才是流量思维下的朴素直觉。

面对这些,丁太升无法自证真诚。

他想用“毒舌”的方式激发网友对美的讨论,却未曾想“毒舌”的标签本身,却成了首先被消费的对象。大家吃着火锅唱着歌,嘲笑这位流量时代遗老在综艺节目里的不合时宜,听着他审美中的自以为是。

审美可能是个玄学,它应该就在那里,却难以明说。丁太升批评李荣浩的《乌梅子酱》俗不可耐时,李荣浩辩解“音乐没有好坏”,但丁太升说不相信真有人会认为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和《老鼠爱大米》不相上下。

老丁有直觉,但每每试图解释什么是“美”时,就会显得笨拙。他和沈黎晖在20年前第一次现场听见声音碎片时,同时拍桌,但能说出来的赞美也只是——“不错,快签了”。

如今的奥林匹克山没有真理信使,每个人都能是自己的国王。别人说的话,只能想听就听,不想听就拉倒,审美的争论走到终点,只能求得与自己和解。

被误解永远是表达者的宿命,好在老丁不在乎。他想发声,并在努力发声,一次次把自己弄成在综艺节目里最不和谐的那位。面对谩骂,老丁曾把之前的微博签名改成了——“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扰”。

直至消失。

历史在远去,每个人都很难走进下一个时代,只能挥手与记忆告别。

当我终于再一次回到长安

我已垂垂老矣

那些关于长安的情爱

恐怕早已埋进了历史的风沙

我所要对你讲的

或许并没有真正发生在历史的纸面之上

或许只是我想象出来的

长安

——《情爱长安·前言》丁太升

如今老丁的微博、B 站和抖音的号都已经消失了,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把号找回来。但无可否认的是,自他出圈以后,对音乐的讨论在公众视野热络了起来,于是出现了更多的“乐评人”,也出现了更多批评“乐评人”的人。

他确实执拗,我也常常与他发生些稀奇古怪的“冲突”。他嘲笑我只抽电子烟,像极了跟硅胶娃娃苟且;我也嘲笑他是原教旨可乐党,竟不愿体会无糖的美妙。

但这难道不好么?当人们重新开始为了审美而探讨,说着各自心中的粗鄙或美好,应该便是老丁期待的景象。我想,他的号如果还在就更好了,那便证明了这世界依旧有些空间,会留给对流行冷漠的人,留给怀疑的人,留给愤怒的人,也留给了不合时宜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