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民的过江记忆,你知道几段?
转自:长沙发布
湘江由南向北流淌,将长沙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过江方式随时间推移不断变迁,从古老的木船到轮渡,再到便桥,直至如今的现代化桥梁,每一代过江工具都承载着长沙的历史与文化。
今天,想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过江大桥的故事。
橘子洲大桥是长沙第一座大桥,在许多长沙人心里记忆最深,因为这座大桥是长沙人民自己修出来的。
1971年9月,修桥工程正式启动,当时的预算是1800万到2000万,大头都用来采购建筑材料和设备。
那建筑用工怎么办?长沙人民自己上!
当时长沙市区人口不到80万人,但参与修桥的市民人数却达到了80万人次,有900多个单位参加。
甚至到了扫尾的部分,长沙的小学生们都出动来擦栏杆和灯柱。为了让大桥快点修好,很多长沙市民直接在湘江边搭帐篷参与建设,可见当时的积极性有多高。
在这股干劲之下,橘子洲大桥仅一年时间就建设完成,举行了通车典礼,当时长沙甚至放假三天,让市民庆祝和参观。
更难得的是,直至今日,橘子洲大桥依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
1991年,橘子洲大桥往北约3.5公里处,原名“湘江二桥”的银盆岭大桥正式通车。
银盆岭大桥的桥型来自广州九江大桥,远看像两个巨大的竖琴,建成之初是我国跨度最大的双塔索面斜拉桥。
如今,银盆岭大桥除了交通属性之外,人们了解更多的是在桥底下灯火通明的渔人码头,因为那里承载着长沙人民丰富的夜生活。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好奇,一座大桥为什么会叫猴子石?
猴子石大桥又名湘江三桥、南大桥,据说她是因东头的湘江河岸上曾有一奇石形似猴子而得名。可惜这块“猴子石”早在1975年时被炸毁,不复存在。
该大桥于2000年9月建成通车,但规划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猴子石大桥在前苏联专家的援建下开始动工,却因历史原因停建,直到1996年才重启建设,如今是南二环飞跃湘江的重要桥梁。
猴子石大桥跟其它设计繁复的桥身设计比,看上去相对朴素简单,但如果1958年没有停工,也许它才是长沙大桥里的“大哥”。
三汊矶大桥位于湘江西岸,东临施家港,西接岳华村,南与银杉路相望,北与土城毗邻,全长1577米,是我国最大的自锚式悬索大桥。
一直以来,2006年竣工通车的三汊矶大桥承载着连通长沙开福区北二环和湘江新区的重任,但近几年它却成了网红。
随着“长沙看海”“橘子海”这些热词的兴起,三汊矶大桥不断出圈。
随便找一个夏天的傍晚前往三汊矶大桥东,都能看到极其热闹的场景。
市民们纷纷来到江边纳凉休息、打卡拍照,点一杯冰镇饮料,悠闲地坐在江边,吹着凉爽的江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一天的疲劳在此消解。
在福元路大桥开车是很爽的,因为它是长沙最宽的湘江大桥,桥面宽31.5米,共有6个车道。
这座桥于2012年建成通车,是长沙首条安装全封闭隔音屏的大桥,隔音屏能降噪20分贝左右,从里面传出来的汽车行驶声不会超过50分贝,而50分贝只相当于我们平常交谈的音量。
福元路大桥近年来同样很火,而这离不开它的高颜值。
尽管已诞生12年,但它提篮式拱桥的设计如今看依旧不过时,红色的提篮式桥身跨过湘江,像提起一江浩浩汤汤的湘水,一如湖南人“霸蛮”的性格。
长沙不少夜景美照都出自福元路大桥。
入夜后,桥身灯光亮起, 桥面便成了灯的海洋,犹如一条彩色绸带划过湘江。桥下则是休闲喝茶的市民们,享受着独属于长沙人的浪漫与舒适。
您了解哪些过江通道的故事呢?
欢迎留言告诉小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