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孤舟险渡夜姑苏

北京晚报

关注

▌王道

谍战新剧《孤舟》因为张颂文、张丰毅、印小天、叶青等一众名家参演,且涉及城市不是以往谍战剧中常出现的上海、南京、哈尔滨等热门城市,而是在文雅的苏州,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评弹等文化元素,格外引起对苏州文化感兴趣的观众的关注。随着剧情的演进,有些场景和人物,已经让人看出某些端倪,比如原型人物是谁,又涉及哪一家的经历,或是根据谁家的故事所改编。笔者借手头资料,对剧中一些人物与时代背景做了推测性追溯还原。

苏州人性格只是看上去柔软如水,一旦要反击起来,可是非常具有韧性。

苏州横塘老照片

一 姑苏顾氏,谍影重重

剧中开头出场的人物,就是由当红小生曾舜晞饰演的顾易中。这位留美建筑师学成归国,就与女友肖若彤(王玉雯饰)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但是两人所参加的一次营救行动失败,致使苏州地下组织联络点全部暴露。参与人员除了顾易中外,“全军覆没”,可谓惨烈。

这位主动带头去苏州怡园参加“劫狱”的富家公子,会绘图,并精心绘制了怡园的建筑图形,还从藏书楼绕过去进园。他们的目的是力图解救出被汪伪特务站九十号关押在怡园的共产国际地下党人员。营救过程中,镜头中有大量在藏书楼互相开枪的情节。这里可以断定,藏书楼即苏州颇为知名的过云楼,位于现在人民路和干将路交叉口。藏书楼为晚清道台顾文彬和三子顾承营造,并在书楼后营造了古典园林怡园,宅园一体,颇为惬意。而顾家藏书事业传到第三代顾鹤逸时,就已经开始分家。顾鹤逸有四个儿子,就把书画、古籍、杂项等分为四份,有家族见证人在场,实行抓阄,以第四子顾公硕分得古籍较多。但是顾公硕热心文化事业,参与创立苏州博物馆,并捐献了珍贵的书画和古籍,还积极为中共地下党员提供革命便利,就连他的儿子顾笃璜都参与了地下工作。

顾笃璜毕业于上海美专,后来一直从事昆曲事业的传承和复兴,绘制园林图纸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至于说建筑专业容易使人想到在狮子林长大、留洋的建筑学家贝聿铭,但贝聿铭不可能参加抗战。

顾笃璜先生记得小时候母亲张娴就利用士绅家庭身份乘黄包车为地下组织送情报,而他更是积极参与撒传单、传递情报,排演爱国戏剧,从而成为苏州富家子弟较早参加革命的人群。日本人从古籍研究学者岛田翰到侵华日军,都曾惦记过云楼的珍藏,据顾笃璜生前回忆,当时日军对苏州的轰炸,第一颗炮弹就落在他们顾家所住的朱家园大厅,幸亏没有造成伤亡。而顾家所藏部分文物则在朱家园掘地五尺藏匿(但还是被发现并抢掠一空),还有一部分先期通过与日本商人合作的亲戚转移到上海。而顾家另一处位于醋库巷的西津别墅也遭到日军的掠夺,可知日军对于过云楼收藏是做过情报工作的。

另根据顾笃璜回忆称,顾家怡园在苏州沦陷后,也落入日军手中,园中所养的鹤被杀掉吃了。此说未知真假。但顾家在城中观前街东、山塘街西段的“顾得其酱园”,为祖上所传产业,也被顾家用来作为掩护地下党组织的特殊地点。《孤舟》剧中的四通米行的原型,未知是否即顾得其酱园?

顾易中出身虽然与过云楼、怡园有关,但其剧中父亲却是军人出身的顾希形(张丰毅扮演),是个出身保定军校的将军,苏州家中被称为“顾园”。顾希形的原型人物就是顾祝同,顾祝同,字墨三,生于江苏省涟水,家中极富有,早年热心革命,参与过北伐战争,并进入北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黄埔军校创立时,顾祝同奉调参加军校筹建工作,任军校教授部中校战术教官。虽然历经军长、师长,但后来还是参政成为江苏省政府主席,不久则因不善政治而退出。

在苏州平门有一座名为“墨园”的园林别墅就是顾祝同的故居,2014年5月被苏州市文化部门公布为“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名单”。但是在园林系统网站还是控保建筑。根据官网介绍,“(墨园)建于民国时期。1932年,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委托苏州裘松记营造厂为其小妾建一座宅园,园址选在梅村桥东南堍。花园部分由朱顺记营造厂设计施工,有松毛亭、荷花亭、湖心亭、八角琴室,荷花池围以湖石,池中有九曲桥,园内叠有湖石假山,散置大小立峰,遍植名木名花,有松柏、荷花、紫玉兰、白玉兰等。抗战胜利后,顾祝同部下佘仲良在墨园建起自立农场,园内南部增建西式洋楼、牛舍等建筑。解放初,自立农场改为国营苏州地方农场,后归苏州阀门厂使用至今。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目前该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114号苏州阀门厂内。

剧中显示顾易中是顾希形独子,顾祝同的儿子则是一位画家,与作家白先勇、陈若曦、三毛等都是好友,且出生较晚,不太可能参加抗战行动。

当然,苏州四大姓氏中以顾(顾陆朱张)为首,因此很多名人故事好像都离不开顾家人的参与。

乐益女中展厅

《松江评论》

剧中提到的怡园

二 乐益女中,革命摇篮

顾希形的女儿顾慧中(叶青扮演,中共地下党员兼任译电员及会计),在剧中是乐益女中的在校学生,这个人物使人想到在学校就参加地下革命的学生王伊珠。王伊珠在参加了地下活动后还改了名字,因为原有名字显得有封建色彩。

顾慧中的老师,即印小天饰演的乐益女子中学国文教师胡之平(在剧中扮演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其原型最初看上去很像是革命人士侯绍裘。因为顾希形在剧中说,我就是在《松江评论》上看到你的文章,才把你介绍给张冀牖先生的,成为乐益女中的国文教师……

1923年5月,侯绍裘与朱季恂、高尔松、姜长林等创办了革命刊物《松江评论》,以“批评地方时事,唤起革命精神,介绍新的思想,提高民众常识”为宗旨,积极促进社会的改造。而侯绍裘到苏州乐益女中执教,也是他参与革命的关键时期,最早是张冀牖把乐益女中一度迁到上海,才邀请侯绍裘加入学校的。至今在苏州乐益女中旧址纪念馆内还有有关侯绍裘与《松江评论》的布置。

乐益女中作为一家私立女子学校,在师资方面颇为自主,学校曾邀请过张闻天、叶天底、侯绍裘、匡亚明等进步人士执教,而且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就是在这里成立的。

沦陷后的苏州

张冀牖作为合肥名门之后,即张家四姐妹的父亲,也是乐益女中的创办人。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对于进步人士却极为开明,张闻天到晚年还回到乐益女中旧址探访,谈及张冀牖校主,说张先生当时为现实压力不得不辞退他,但还是给了他一些生活费用,使得他可以出去留学。

乐益女中的进步学生王伊珠曾回忆过对老师侯绍裘的印象:“利用一切机会向我们宣传新思想。他每天下午四五时或晚饭后,总要到图书馆去看报或会会同学。他有几次谈到‘男女平等’‘三从四德’等问题,启发开导我们男女平等、平权等……”

只是侯绍裘于1927年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不太可能参加抗日战争。在随后展开的剧情也显示出,潜伏在我方内部的叛徒“八号细胞”就是胡之平,这样就不可能是乐益女中教师了。乐益女中在苏州沦陷后很快就停办,根据张家后人回忆,在苏州陷落后,张家人四处逃难,乐益女中旧址则一度成为日本人临时监狱。而张家人则积极参与抗战行动,如音乐家张定和先生,就在重庆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和音乐作品,成为重要的革命史料,在捐献给社科院后,也成为社科院抗战文献数据平台的重要资料。

目前乐益女中旧址已经作为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向社会开放。场馆由苏州革命博物馆管理运营。旧址内也布置有地下组织人员参与抗战的内容。

三 祥符寺90号

《孤舟》剧中出现“祥符寺巷汪伪特务站九十号”,使人想到了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特工总部”,后者以丁默邨为主任、李士群为副主任,有“魔窟”之称,据说进去的人鲜有活着出来的,而李安的《色戒》就取材于这处汪伪政府的魔窟。

说到苏州祥符寺,这条不到500米的小巷里,确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汪伪机构存在,那就是巷内的蒋氏别墅,苏州市官方于2018年公布为“祥符寺巷汪伪特工部旧址”(历史建筑)。现在地址为22号(原90号),铭牌上介绍:“该建筑曾是一座西式花园别墅,现存一幢三层民国建筑。原主人为蒋仲川……1937年11月中旬苏州沦陷,该宅成为汪伪政府江苏情报站所在地。”

蒋仲川出身军人,曾被日寇列为“敌方人物”,“蒋氏别墅”被查封时的门牌号为90号,因此也就被代号为“90号”。该地曾关押过和严刑拷打过很多抗日志士,应该说血债累累。而蒋仲川爱好收藏中外钱币,原本暗藏于密室中,后也被汪伪特工发现而没收。

祥符寺巷内还有南朝的寺庙、北宋的道观、民国时期的洋楼。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4月,著名戏剧家郑山尊先生组织成立的进步文化团体苏州艺社就在该巷内。当时演出了《苏州夜话》、《南归》、《小偷》、《生之意志》、《名优之死》等著名剧目。

剧中的“汪伪特工部”内,常有砖雕门头出现,其实现在所存的轩辕宫旧址仍有砖雕门头和“为章于天”四个字,这四个书法大字为清代爱国大臣林则徐的爱徒冯桂芬所题。相信随着剧情的展开,祥符寺的秘密还有更多值得期待。

四 水城“孤舟”,多支江南抗日义勇军身影

苏州因为紧靠上海,抗战时期地理位置尤其特殊,上海那时被称为“孤岛”,苏州自然便是“孤舟”。

苏州虽然在抗日战争中不算是打得特别惨烈的地区,但是抗战的角力却是暗流涌动。苏州在沦陷后曾陷入多种政权之手,其中就有汪伪政府,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曾担任伪政府江苏省长,当时省会就在苏州,李士群一家则常住苏州。1943年9月9日下午,李士群在苏州突然暴卒而亡,据闻其私人医生报告说是中毒身亡,这件事在苏州乃至上海都闹得沸沸扬扬,凶手到底是谁,至今仍是悬案。在该剧中,汪伪“清乡”大规模开展后,“李先生”当了伪江苏省主席,权倾一时。这位“李先生”应该就是李士群。

在苏州沦陷后,抗战力量并没有停止对日军和投靠日军的汉奸的追杀,在一些日本人的日记(高仓正三《苏州日记》)和相关史料中,均有相关记录。如有“大民会苏州联合支部长”冯心支在观前碧凤坊巷内被枪击致伤,伪民政厅秘书姚绩安在临顿路南显子巷口被枪击丧命。

1940年6月被汪伪政府委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任伪吴县知事的郭曾基,于7月31日被枪杀于司前街三多桥,此事连汪精卫也发来唁电。苏州人性格只是看上去柔软如水,一旦要反击起来,可是非常具有韧性。

作为一座以园林著称的城市,苏州在抗战时期,很多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怡园等都被日军或日伪机构占领,留园内甚至被日军拴马、养马,以至于不少木柱被啃坏。因此很多古典园林也见证了这座文雅城市的抗战历程。

而在剧中出现的“江抗”组织则涉及到《沙家浜》剧中的原型人物和地点。反映36个抗战伤病员战士在江南芦苇荡与敌人“斗智”的故事,先被改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后改编为京剧《沙家浜》,迅速走红全国。

“江抗”全称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夏光就是其中的主力队员之一。1982年5月,革命家谭震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夏光却谦逊地说:“不能说《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就是我,我就是沾了一个‘光’字。”笔者曾在南京某干休所采访过年近百岁的夏光先生,谈及抗日战争的故事,他依然举着拳头铿锵有力地讲述那段传奇。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可谓是战功卓越。而且《沙家浜》剧中的阿庆嫂也很符合江南女性机智、勇敢、有情有义的性格。

而剧中涉及到的太湖游击队,也是真实存在于冲山岛的一支特别的抗日队伍。根据史料显示,1944年9月9日,因叛徒告密,日伪军300多人突然包围冲山岛,新四军太湖游击队50余人被困,因为敌人围困持续20天,并以火烧芦苇、地毯式搜捕等方式,使得31名抗日英雄牺牲。冲山岛游击队领导为当时中共苏西县委书记兼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就是在他的带领和抗击中,突围幸存英雄们得以冲出包围。

《孤舟》剧中有不少涉及水域的拍摄,如水城、太湖、芦苇荡等,可以说真正突出了大混乱时期“孤舟”的寓意。

而我觉得“孤舟”还有一个谐音梗存在,那就是“顾(易中)”与大反派“周(知非)”的终极斗争。

战时苏州 两个延伸话题

■“拉人下水”是日伪套路

《孤舟》中有个剧情,说的是周知非再次逮捕顾易中后,特地把他交给日本顾问近藤。近藤则亲自恭敬地将顾易中送回顾园。结果被很多记者拍照报道,惹得苏州群众纷纷议论,大家猜测,这顾家公子是“落水”做了汉奸。顾希形恼羞成怒,令人将顾易中关了起来……

其实这种事情在抗战时期的苏州,并不少见。苏州名门望族众多,如顾家、潘家、陆家等,他们因为是地方士绅,受到日本人的关注,希望能够被拉进阵营,成为利用的资源。同时还有一些文化界人士,也曾被盯上,如一些名士、作家、画家等,其中张一麐和李根源就是典型的事例。张一麐曾做过总统的机要秘书,一直热心参加革命和文化事业,在苏州地方影响颇大。而李根源则做过代理总理,后因反对贿选隐退到了苏州。

苏州沦陷后,有传言说,日军侵华当局要让张一麐去南京当“维新政府”的组织者。张一麐性格刚烈,决不肯在伪政府就职,因此早早从城中躲进西郊穹窿山。其弟子严裕棠就派儿子严庆祥开车到穹窿山,接张一麐脱困。张一麐一度还与李根源组织“老子军”要上抗日战场,并公开发表“老子军”宣言和规则,推举宿儒马相伯为军统,即总司令。马相伯愉快接下了这份职务。张一麐为副军统,李恒升为军需长,李根源为参谋长。后来当局觉得老人家抗日心情可以理解,上战场还是军人的天职,老人们在后方为妥,所以力劝他们做好后援工作。

还有杨绛的三姑妈杨荫榆,因为会日语,在苏州办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她自费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了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教书育人。作为女学生集中的二乐女子学术社自然就成了日军的目标之一。杨荫榆为此挺身而出,她撰写了日文抗议书,亲自跑去日军军营向日军军官严厉谴责和抗议。日军军官勒令手下退还了抢来的人与物,主动拉拢杨荫榆,希望她在伪政府出任职务,被杨荫榆拒绝。1938年元旦,在苏州盘门,杨荫榆被日军一脚踹进河里,并向她开枪。后来遗体被打捞起来,证实是杨荫榆,街坊邻里凑钱为她置办了一副薄皮棺材下葬。

■日人《苏州日记》成参考书

“两千五百年的姑苏城,不能就这么让强盗给践踏了。”在电视剧《孤舟》发布的首支预告片中,曾舜晞扮演的顾易中说了一句提纲挈领的台词。

据了解,《孤舟》导演兼编剧林黎胜历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最终把故事定在苏州,除了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外,争取了更多的苏州实景实拍。观众在剧中可以看到沧浪亭、怡园、木渎镇、锦溪镇等。尤其是在不太热门的古镇昆山锦溪,使得剧组感到拍摄起来很是顺手。

据悉此次除有苏州本土的谍战原型人物外,还借鉴了当时一位身在苏州的日本人留下的史料。此人就是京都大学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学生高仓正三。他于1939年至1941年在苏州生活,并于1941年在苏州病逝。高仓正三是日本学者,到苏州学习吴语,并对搜集中国古籍和近代文献颇为痴迷。著名历史学者钱穆的孙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钱婉约称高仓正三是“吴语研究的开拓者”。

高仓正三去世后,他的《苏州日记》在日本出版,此书因为记录了很多苏州沦陷时期的历史,显得极其珍贵。因此苏州学者就把此书翻译为中文出版。在高仓正三记录下,1940年7月,苏州发生一起暗杀大案,时任吴县伪县长郭曾基遭枪击身亡,市民纷纷称快。高仓正三记录说,枪击发生后,苏州城内很快戒严,城门紧闭,就连日本人都不得出入。护龙街(今人民路)上,也被紧急调来炮兵团施行警戒,并进行武装搜查。此事件导致居民生活不便,人心惶惶。就连高仓正三这样的日本学者也不能随便出门购物买书,只得老老实实躺在床上休养。这本《苏州日记》一直写到1941年春,主人病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