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经纪人“转正”自我提升压力反增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宣版权经纪人等19个新职业。此番喜提“转正”,业内人士自然欣喜。版权经纪人所掌握的版权知识和谈判技巧将更好地为维护原创作者权益、提升原创环节在产业链中的权重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版权经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自我提升压力。
成为新职业是利好消息
现年43岁的王鹤鸣是国内一家影视项目交易平台——剧本超市的创始人。他原本是位演员,曾塑造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薛蟠、《新三国演义》里的刘禅等形象。2015年,他的人生转换了一个赛道:转型做编剧经纪人。
截至目前,王鹤鸣创办的剧本超市签约了680多位编剧,累计代理了近5000部剧本,出售成功的剧目已逾千部。王鹤鸣从一个又一个的实战案例中,不断丰厚自己的积累。
版权经纪人被官宣为新职业,王鹤鸣认为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我们版权经纪人以前被叫作‘贩子’,现在有了这个证明以后,相信从业人员的素质、版权专业知识会有相应的提升。”他认为,版权经纪人经营的是文化,这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当版权经纪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印证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文化行为的活跃。
行业正在经历“质变”
喜提“转正”并不等于高枕无忧。资深出版人、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黎波告诉北青报记者,当下信息传递工具非常发达,通常一部新作品问世后,至少有五六个出版经纪人抢着帮作者代理版权。不仅以个人为单位的同行之间竞争激烈,个体出版经纪人还要和大宗购买版权的公司“抢饭碗”。“一些影视投资公司,大笔资金收购作者手里的内容IP,再组织团队去投资或转卖版权。行业正在经历‘质变’。”
同时,版权经纪人还要面对互联网交易的压力。“网络越发达,信息发散度越高,版权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就越高,作为中间商的版权经纪人的生存盈利空间就越艰难。”黎波说,购买者可以通过一些业内常用的App,直接找到相关作品的原创者,将作为中间商的版权经纪人撂在一边,与作者直接洽谈签约版权合作协议。对购买者来说,这样的版权成本显然更低。
传统的图书出版经纪人该如何突破困境?黎波表示,相关行业协会应该出面组织经常性的培训,针对从事经纪业务的人和内容生产者及时培训,以适应代理和经纪业务的变化。“通过培训,让从事代理和经纪业务的人提升营销推广能力,并提高发掘‘潜力股’的眼力,强化内容产业的创作、发掘、升值链条。”
建议
应以职业精神对接专业市场
黎波所建议的培训,眼下已经存在。
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中国分会版权专业委员会主席王军,也身兼版权经纪人培训导师。他曾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机构开设版权经纪人研修班。
由于曾代理过琼瑶诉于正《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科幻小说《三体》仲裁纠纷及IP并购项目、南派三叔《盗墓笔记》电影改编权合同纠纷案等,王军通常能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培训。
“行业从业者,一定要对版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它其实是高度市场化的。”王军说,版权能不能产生价值,关键看作品本身的商业价值、市场空间以及开发维度。另外,不同类型的作品所对应的版权经纪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画作、小说、音乐、舞台剧、影视动漫游戏等,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市场应用特点,在对其投资、制作、发行等版权方面,需要更加细分化的针对于不同作品类型的版权经纪。他建议,版权经纪人要厚积薄发,努力积累行业经验,能够打通版权作品和市场之间的连接关系,找到足够有实力的投资者、买家、被授权方,以及市场开发的应用方。
面对行业新变化,王军说,版权经纪人应用职业精神对接专业市场。“版权经纪人过往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现在统一纳入了职业规划,大家就会有一种崭新的、对待职业的专业态度及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会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