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2024:继续长期向上趋势,仍面临内外多重挑战
南开、人大携手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
近日,在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2024国际货币论坛上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即使在外部环境极其严峻、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面临极大挑战的情况下,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同期表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开大学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陈雨露指出,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性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实体基础和价值基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持续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先进产业链根基,提高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对全球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水平,维护全球多元储备体系的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继续保持长期向上趋势
《报告》以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动态追踪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该指数综合考虑了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方面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情况,RII数值越大,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越高。
数据显示,2023年四个季度末RII数值分别为5.21、7.13、6.42和6.32,全年的季度平均值为6.27,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22.9%,继续保持长期向上趋势。截至2023年底,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1.52、25.03、3.76和4.40。过去5年,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23%、-1.34%、-2.65%、0.22%和16.56%。
从RII细分指标情况看,在贸易计价结算方面,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底全球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占比达到4.43%,全年季度平均值同比增长34.18%,对当年RII变化的贡献度约为三成。
在国际金融计价交易方面,人民币直接投资稳步增长,信贷与债券融资大幅攀升,尽管投资端承压,但仍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指标继续向上突破,2023年季度平均值同比增长28.80%,对当年RII变化的贡献度高达近八成。在国际储备方面,在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数据中,人民币占比自2022年起已缓慢下降至2.29%,一定程度上拖累了RII表现,对当年RII变化的贡献度约为负一成。
《报告》认为,越是处于全球供应链重要位置的经济体,其通过金融服务功能来提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福利水平、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效果越是显著,而且伴随一国金融体系服务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使用基础也必然进一步夯实。反之,在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一旦掌握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的国家将金融服务功能异化为地缘政治工具或大国竞争武器,全球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就必然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内外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含金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力量,主张构建国际经贸合作的“共赢链”。中外企业供应链合作有利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加强人民币的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有效提升人民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水平。
其次,中国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快金融高水平开放步伐,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提质增速。《报告》指出,相关政策支持与配套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境外投资渠道,也吸引了大量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
国际货币合作大踏步前进,也为人民币国际化使用搭建广阔的平台。《报告》认为,在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强势美元对外负政策溢出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于金融安全考虑,存在强烈的本币使用动机与货币合作需求。我国对外签署的有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已基本实现对全球六大洲重点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全覆盖。随着“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的实施,中国供应链网络拓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不断丰富,区域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另外,金融周期分化与波动下,人民币融资功能增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融资货币。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多重挑战。当前,国内经济基本面承压,外部地缘政治风险高企,人民币国际信心易受影响。
《报告》分析,原因主要是:疫情疤痕效应明显,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还没有完全得到修复。而且在内外需求偏弱之外,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政府化债压力等国内突出问题,叠加全球资产避险情绪,短期内都有可能削弱各方主体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安全性判断。
收益率则是核心决定要素。《报告》进一步分析,人民币资产端面临资本流出压力。由于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走低,特别是股票等人民币计价的风险资产价格下跌,使得投资职能的人民币国际使用面临挑战。另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弱,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相对缓慢。这会影响全球人民币流动循环,对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发展形成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