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暑天好“晒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劳动午报

小暑过后,便进入伏天了。“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的民谚,说明三伏天的气温达到了一年的最高点。这当口,阳光暴烈,气温陡高,晾晒那些需长期储存的物品,可祛湿、杀菌、防虫。

民间历来有“晒伏”的习俗。“六月六,晒衣服”——这是家里老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都会说的口头禅。“六”在我们这里念作“陆”,跟“服”的读音搭配才押韵。当然,晾晒物品的时间,并不局限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而是整个三伏天都可以晒。所晾晒的物品,不仅是衣物,还有书籍、粮种等,都会一古脑儿搬到太阳坝里来,狠狠地暴晒它几天。

记得小时候,要是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有太阳,祖母和母亲就早早起床,在院坝里搭好几套三脚,再横放几根晾衣竿,然后就把衣物、被单、蚊帐等都掸上晾衣竿,又搬出板凳、门板等,把鞋子、帽子、粮食种子等,均匀地摊晒开来,接受太阳的暴晒。

我们居住这个农家大院子,有几十户人家。晒伏那几天,院坝里横七竖八地架满了晾衣竿,到处飘扬着花花绿绿的衣物。院坝里晒满了,有些家庭就把要晒的东西,搬运到院子外边的田埂上、山坡上去晾晒。反正每家每户把该晒的东西都全面地晒一遍。

在古代,书香家庭除晾晒衣物外,还要翻晒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书籍字画,为这些传世宝贝除湿、祛霉、防蠹。

现在,“晒伏”在一些农村得到了沿袭,在小暑、大暑节气期间,各家各户仍然会把冬衣、棉被之类翻找出来,在院坝里晒上几天后,这才放心地存放在箱箱柜柜里。在城市的伏天里,偶尔也会见到有人在楼顶上或阳台上“晒伏”。大约这些家庭里有来自农村的老人,他们把“晒伏”的习俗带到了城里。这些有生活经验的老人,一直都相信阳光的能量和好处,他们是朴素的生活科学家。

因为,“晒伏”并不是简单的民间习俗,而是一项具有科学元素的卫生活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预防物品潮湿、发霉和生菌生虫,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化学手段可采取,唯一有效的,就是进行阳光暴晒。无毒性无污染的阳光,不仅能使物品干燥,它的紫外线更是祛除霉斑、灭杀细菌的法宝利器。

阳光,作为天然干燥剂和抑菌剂,是任何化学药剂都无可比拟的天赐好物。暴晒过的衣物,其余温会储存到寒冬,会永远弥漫着阳光的味道——又到一年“晒伏”季,把过冬物品搬到阳光下接受暴晒,然后用暖和心情去迎接冬天……

□夏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