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集一廉 | 小故事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郑海啸:不占公家一分一毫

郑海啸,原名郑志权,化名侠山、小觉等,浙江平阳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其妻、弟、女先后为革命牺牲,被称为“一门三英烈”。解放后,历任温州专员公署专员、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视察员、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1987年在杭州病故。

1937年9月至1938年3月,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在凤卧期间,郑海啸承担了繁重的后勤服务工作。他负责解决部队和机关人员住、吃、穿等生活问题,千方百计让大家生活过得好一些,但从不动用丝毫公家财物。

冬天到了,部队指战员还没有棉衣、棉被,郑海啸派人买来棉布、棉花,请来几十位裁缝师傅,并发动妇女协助赶做棉衣、棉被,及时发给指战员,还准备一部分棉装留给新来的战士。有天早晨,刘英和粟裕到郑海啸的住处,见他床上只是一条旧的薄被子,便问:“天这么冷,盖条薄被子怎么行,为什么不盖新的?”郑海啸回答说:“新棉被是给新来的同志准备的,弄脏了不好。”后来,在一次干部会上,刘英表扬了郑海啸公私分明的好品质。

1955年夏,郑海啸得悉小女儿考取了西安冶金学院,有关领导为了照顾他,建议改录浙江大学。他谢绝了好意,说:“干部子女应该带头服从分配。”后来,他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分配时,学校决定把她分配到北京,省有关部门准备派人去联系,要求把她分配到杭州。郑海啸坚决拒绝。就这样,他的小女儿由国家进行了统一分配。

1955年底,郑海啸接到平阳县委的一封信,寄来了毛主席签发的郑明德烈士证书,并告知政府要发给他一笔抚恤金。郑海啸抚摸着证书,百感交集。他凝视着“毛泽东”三个苍劲有力的字,感到莫大的鼓舞和欣慰,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晚,他彻夜难眠,第二天,他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我承蒙党和政府的关怀,发给我抚恤金。现在我们国家还很贫穷,我决定把这笔抚恤金献给平阳县,作为发展生产的资金,并以此来纪念明德。”

郑海啸每当想起郑明德和其他革命烈士时,总是告诫自己:要对得起烈士在天之英灵。他给自己规定,工作要高要求,生活要低标准。他不顾年岁大,坚持下乡,到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郑海啸离休后,经常有战友或战友的亲属来找他,托他想个办法“走后门”,帮助调动工作。对这种不正之风,郑海啸坚持说服教育。

有一次,一位战友远道来到他这里发牢骚:“当年我冒着生命危险为武工队带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现在我要给儿子找个工作,区里就是不肯解决。”他要求郑海啸同区里打个招呼,给予解决。郑海啸和他尽管过去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但感到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卖情面,就严肃地对这位战友说:“你过去为人民做过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但是,你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闹特殊。你儿子的工作问题,要按政策办,由当地组织来安排。”一席诚恳地交谈,使这位战友认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

至于郑海啸生活的简朴,这是好多人所知道的。他对于国家的资财也从未“慷慨”过一次。早在他当省民政厅副厅长时,按理上下班可以坐轿车,但他不坐。从家里到机关四、五站路,他坚持步行或坐公共汽车,风雨无阻。

1981年春节,他住在医院里,儿子、媳妇要他回家吃年夜饭。他想,为了吃顿年夜饭,要让公家的轿车跑一趟,多浪费。再说,我舒舒服服过年夜,那驾驶员就过不舒服了。结果,他没有回去。

有一年国庆节,郑海啸作为老干部代表赴京观礼。由于他年事已高,由孙子陪同照顾。他孙子听有关部门说,自己的旅差费也可以报销,回杭后,就要爷爷去报销。郑海啸严肃地对孙子说:“你是陪我去的,应当我们自己掏腰包。人人都要为国家着想啊!”

来源 | 《郑海啸纪念文集》

编辑 | 黄星蓉

审核 | 倪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