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他还有希望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晚报

ICU灯火通明。

这位患者的主管护士小跑着,把配好的血球、血浆、各种药物,取到患者床边。她把医嘱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处理一条就在这条医嘱边上打个钩,防止混乱中出错。年轻的住院医师不时地打电话催着血库:“老师,您再给点血吧,患者(病情)太重了,还在出血。”我坐在患者床边,盯着监护仪上的各个指标,不时弯下身去查看引流袋里的血性引流液……

患者床头的监护仪嘀嘀地响着心动过速的警报音;呼吸机一下下地把氧气打到他的肺里,让他能维持良好的氧合;患者床头挂着的悬浮红细胞、新鲜血浆经过输血器一滴滴地快速进入了患者的血管。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他叫作死神。我们只有一句话对死神说:‘还没到时候。’”ICU这个学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颠覆了很多传统治疗模式下的救治理念,用更积极的手段来支持生命,比如各种有创监测、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CRRT、ECMO,有了这些生命支持技术,很多在以前的医疗条件下必死的人有了活下来的可能。

尽管这位患者的死亡风险非常大,但我认为他还有希望。

为什么?

首先,我对王教授有信心。我和他共事十多年,一起抢救过很多危重患者,他一贯以冷静、果断、技术稳定而著称。他在手术台上能把患者出血的血管都结扎了,没有血管性的出血,只剩下渗血。接下来我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把他的出血速度迅速降下来,并最终止血。

其次,我对患者有信心。他38岁,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我只要把他的生命体征稳住,给他时间,他就还有生还可能。让医生失败的,有时不是已经发现的严重病症,而是在治疗过程中突发的、无法预见的并发症。这个患者在创伤前没有严重基础病,他发生严重并发症、出现“狼烟四起”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最后,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抢救过很多大出血的患者,不仅掌握了救治这类患者的知识,更掌握了救治的方法。在抢救患者时,方法通常比知识重要,因为随着不断实践,医生的知识一定会增长,但正确的方法才能指导他准确运用知识。

医生救治病危患者遵循的思维方法通常是:优先救命,把紧急事件转化为平常事件;集中力量处理主要矛盾;在诊治过程中时刻矫正方向,处理新发问题,我们最怕认死理,一条路走到黑。

正如这位患者,他的手术做完了,生命暂时保住了。接下来,我必须快速纠正他的休克和凝血衰竭,这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薄世宁/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

明日看点:恐怖的“死亡三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