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耕岁时记丨小暑·蝉鸣浓荫 熏风入梦

环球网

关注

来源:环球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日小暑节气如约而至。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的雅称有溽暑、熏风月、伏日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认为,此时“暑气至此尚未极也”,热气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故称“小暑”。

小暑三候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一候时,大地上很难再有凉风,风中裹挟着热浪;过五日,天气逐渐炎热,此时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墙角下来躲避暑热;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的产物,也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小暑节气的到来,告诉农民天气转热,棉花盛期,要中耕除草,整枝打岔,防病防害。小暑节气的相关农谚也不少,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是一句广泛流传且准确率很高的农谚,意思是小暑节气相比往年都热,那么大暑就不会太热了。类似的说法在不同区域也有体现,如四川、贵州等地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的说法,江西有“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的说法等等。

俗话说“过了小暑便入伏”,小暑节气之后便入伏了,夏收作物的生长需要高温天气,这样有利于光合作用,产量也会更高。如果夏季该热不热,那就不利于夏收作物生长。这便有了“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的说法。老话“该热不热,五谷不结”是有道理的。

小暑民俗

小暑节气的诸多民俗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尊重、对健康养生的研究探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奋斗。

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小暑时节“吃暑羊”的习俗,入暑以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至的夏闲时候,此时吃了数月青草、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刚好肉质肥嫩、香气扑鼻,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成群相聚吃暑羊。三伏天里,一碗羊汤下肚,体内的热气和毒素驱逐出体外,极益身心健康,正所谓“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在南方地区,古代小暑民间有“食新”的习俗。农民用新米做饭,用来供奉五谷大神并祭祀列祖列宗,然后人人吃新饭、尝新酒,以庆丰收。北方地区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人们会在头伏吃饺子,来开胃解苦夏。饺子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也象征福气满满。

小暑前后晴天较多,气温也高,古人会趁机把书籍和许久不穿的衣物拿出来放到太阳底下晾晒,既能祛除霉味,又能防止书籍受潮生虫。小暑也是茉莉花开的时节,爱美的女孩子会将连蒂的茉莉花簪成花球花带,佩戴在发髻上或衣襟上。微风吹拂,清香怡人,别有一番情趣。(文/武玉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