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展新质生产力,镇江做好“三篇文章”

媒体滚动

关注

□ 本报记者 钱飞 薛诚

“感受很深,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着力点。”在7月5日举行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对镇江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问,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首先分享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的体会。

“我们镇江是老工业基地,也是现代工业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以产业强市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体做好三篇文章。”循着徐曙海的介绍,产业、园区、营商环境“三篇文章”紧扣发展、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镇江正在加速破题。

第一篇文章,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坚持以创新赋能,加快布局发展新赛道。”徐曙海表示,为此,镇江主要抓好三条途径:

壮大新兴产业。2021年起,镇江确立了制造业“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体系,凭借创新因子“一路过关”。截至目前,“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为竞跑新赛道打下扎实基础。到“十四五”末,镇江将力争“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形成4到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未来产业。镇江正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等领域抢占一席之地,微软、华为等数字经济龙头先后入驻镇江,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在低空经济领域先行先试,深耕储能行业的深圳远信储能落地开花……未来产业蓄势待发。7月4日,江苏首条跨省低空航线在镇江大路通用机场开通运营,1.5吨地产油桃乘上低空货运航班,2个小时到达浙江省建德市。

升级传统产业。镇江工业根基深厚,更加注重存量加快焕新。今年1—5月,镇江已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124个、传统产业升级项目124个。徐曙海表示,到“十四五”末,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0家。

第二篇文章,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园区”。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我们深知,园区强产业才能强。”徐曙海说,从2021年开始,镇江开启了新一轮园区整合,明确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推动项目和要素向园区集中。三年来,全市开发园区数量压降55%,重塑了10个主体开发区和16个功能园区的新格局,相关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典型案例”。

“物理整合”只是第一步。各个园区招商体制、收入分配、行政运作等各项机制迎来更深层次的改革,在厘清主体开发区和属地政府之间、主体开发区与功能园区之间权责边界的同时,推动不同单元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共赢。“化学效应”已经显现,2023年,镇江全市各园区亩均税收提升13%。

镇江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提升年”,重点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发力,推动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集成、资源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转移,使园区真正挑起经济发展大梁。

第三篇文章,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身穿服务小马甲,佩戴貔貅印,头戴江豚帽——这是6月25日发布的“镇合意”IP形象。4年来,这一品牌寓意不变:“镇江让你满意,让企业家合意”。

徐曙海表示,镇江深刻把握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和感受,持续优化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等环境,让营商环境成为镇江招商引资的最亮名片。

投资,数据说话——企业开办0.5天办结、不动产登记常规业务0.5小时办结,“一件事”改革推动报批、时效、材料分别压缩37%、63%、30%。兴业,实招不断——融资方面,推出“金融助企”白名单,发布普惠金融等“六张清单”;减税降费方面,今年已累计减税、退税、降费41.1亿元;信用建设方面,通过帮助企业办理信用修复,全市严重失信企业占比降至0.36%。克难,暖心在线——畅通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监督员座谈会、12345热线三大通道,一季度“惠企‘镇’行”服务企业240余家、解决问题100余项,建立市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微信工作群,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目前,我们在开发园区整理出的工业熟地有1万多亩、可用载体有200多万平方米,成本在沪宁线上较低;同时,推出的人才等方面政策在沪宁线上具有优势。”徐曙海表示,诚恳欢迎有识之士、有为之人到镇江安家落户、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