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棋盘双城“小北京”——武安城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邯郸晚报

◎白晓东

“造城以守君,筑城以卫民”,城廓建造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武安自古就有“并山作邑”之称。据县志载:古时武安“西偪韩,南联魏,钜鹿、邯郸迤东北。当秦赵之交,为用兵之地……”四战之地的武安春秋属晋,战国属赵,西汉置县,向为齐鲁通晋之要冲。早在战国时代,武安已扬名七雄列国。强秦为瓦解六国合纵抗秦,曾两次派人来武安设盛宴,散重金,离间六国主张合纵之士。

武安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其筑城浚濠成为必然。

武安正式置县于西汉初年(前206-前195年),治所在今址西南25公里的冶陶镇固镇村。隋开皇十年 (590年),分置阳邑县,大业元年(605年)又裁阳邑县复归武安。其时,县城由固镇迁今所,至今已有1400年的悠久历史。

县城距古都邯郸市约30公里,坐落在武安境内东部的盆地里,城南、城北有南、北洛河流过,被称为“洛水双环”。从明朝中叶起,武安城的城内城外整体建设布局、建筑风格、建筑特点,都同北京城相仿,百千家似围棋局,二十街如种菜畦,被人们誉称:“缩小了的北京城”。

武安城为何会有这样的别称?

相传与明朝时的一个武安人有关,这个人便是老家位于武安西马庄村的郭资。郭资,十九岁考入太学,二十三周岁高中进士,此后做户科庶吉士,户部胡广司主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北平布政司左参政,后官至户部尚书。

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营建北平宫殿,任郭资为行部尚书,开始从全国各地征集物料。1417年北京宫殿正式开始营建,于1421年十二月建成。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

营建过程中,郭资心无旁骛,呕心沥血,把北京城建成了一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都城。其后修建的武安城明显受到郭资建城思想的影响,最终呈现的明代武安城的形制与北京城有着相同的气质,故而称武安为“小北京”,想来这一称谓并非虚妄,而是有一望便知的血脉牵系。

那么,武安与北京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棋盘城。北京老城是方块形状的,城内街道是东西南北纵横,格子状棋盘形的。武安城也同样。武安城四周较高,唯东南向低,为古城水系出水之处,古城之水于此入玉带河东去。内城呈方形,围三里许,紫金河从城北流入城东入玉带河。大街小巷20余条,呈南北、东西走向,坐落在方形的内城里,城池整体布局呈“棋盘形”。

——双城墙。城墙是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几乎所有的城都是由一重重高墙和一道道的“城门”共同构成,它起着御外侵袭、控乱安内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古城大多是一道城墙,而古城北京同其他的古城不同,它是由内、外两道高高的大墙围成。古老的武安城同北京城一样,也有围着城池高高的内、外双墙,成为全国少见的筑有内、外两道城墙的县城。

内外两道城墙自然筑成了内外两座城池。内城和外城的平面呈不规则回字形(始建年代不详)。内城,据1940年版《武安县志》载:“县城内城,旧系土城,周围三里二百七十步,高二丈八尺,西北二门,南西北三关,东北二面水沟为隍。”“明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知县熊瑶易以砖城,高三丈,阔二丈五尺,筑砖城门二座,角楼四座,北城上重建紫金楼一座,四围浚以深濠。”

外城修筑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知县寇遵典倡筑。外城周围13里,设13门,还修筑墩台40余座。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黄之孝复倡捐修筑,高二丈七尺,宽八尺,内外均用砖石。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城墙坍塌过半。咸丰五年 (1855年),知县秦茂林主持修复内、外城,历时3年而竣工。之后,城墙随坍随修,甚为坚固。

——城门众多。北京城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的“门”多,达到数十个,数量为全国所有古城之首。门的名字都很美,也都很有名气。许多人对北京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对北京的门认知的,特别是天安门。武安城的古城门也多达13个,这在全国的古县城中尚为罕见。门的名字也很美很有名气,如南门曰中山门、东门曰聚金门、西北门曰金山门。许多人也是通过这些门认识了武安。

——城河幽深。史志曰:“四围浚以深濠”。深濠就是护城河。武安古城坐落于盆地,城四周皆为高地,城与高地间多壕沟,明嘉靖二十三年,顺沟势掘深为护城河。围城由九道沟河之水环城。古城的水系发源于西、北部,随势分别流入九道沟,而后沿东南方向汇入玉带河,形成了护城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古建气派。古老的北京城古建名胜很多,雄丽多姿,蔚为壮观。武安城内古建筑也颇多,有各种坛庙、寺观20多座,牌楼(牌坊)20多个,古桥15座。它们各具风采,或壮观威武,或隽永精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有些古建筑的格局和形态与北京的古建筑相似,名字相近,大有皇城北京之气派。

——商业繁盛。“北京城有个王府井,武安城有个南关街。”这是人们对古城南关街的赞誉。武安城的南关街,因其商贸繁盛,被人们称为“太行第一街”,武安的“王府井”。南关街地处古城南端,南北走向,长三里余,是寸土寸金,日进斗金的经商宝地,自古被称“金街”。武安城商贸繁盛得益于武安人信息灵通,物流迅捷。清末民初,武安籍商人遍及全国18个省,有商号1950余家,从业者25000余人,位列全国十大商帮。其中,药商尤盛,曾垄断东北三省。各地药商于古祁州(今河北安国)以省或联省立帮,唯独武安以县立“武安帮”。

内外双城、城门众多、城河深濠、商业繁盛……种种因素使武安城有了向“北京”看齐,与“北京”媲美的底气和信心。

佛祖言:成住坏空,生住异灭。

白居易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曾经繁华的武安古城自然也逃不过这放之世间万物而皆准的规律。

——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城墙坍塌过半。清咸丰五年(1855年),知县秦茂林主持修复内、外城墙,历时3年竣工。

——1931年,武安内城破坏尤甚,外城由菜园门至坤贞门(东、南、西三面)雉堞全部被拆毁。《武安县志》(民国版)载:“自民国肇造,国体变更,废祠祀,毁庙宇,已成国家通令。”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县城,拆古建,建碉堡。此后,内、外城墙均无修缮,且常有挖取砖石者,后逐渐坍塌。

——1949年县城解放时,内城仅存西、北两门,外城仅存东、西南、北三门,内、外城墙十无一、二,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而逐步拆除。

如今仅存的古城墙遗迹仅有北关、东关街残段。古城门为内城北门、外城东门。至此,历经四百多年自然风雨、人世沧桑的武安古城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殆尽。

好在,我们还可以从黑白相片中再一睹它昔日的雄阔真容——20世纪初,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在传经布道之余,用相机将在武安所见所闻收入镜头之中。这些珍贵的资料,辗转流入河南卫辉县的一位人士手中,后被武安东山公园建造者、武安人王更庆夫妇费尽心力重金购回。

如今这组照片静静地在展馆里陈列着:坚固的城垛、峻拔的魁星楼、瑰丽的琉璃牌坊、庄肃的文庙……这些光影浮泛着武安古城的沧桑前世,不禁让人久久伫立,只感觉流年滔滔,百年一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