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两名学生因流脑去世,“流脑”为何如此凶险?

媒体滚动

关注

7月3日下午,青海西宁通报了两名学生因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去世的消息。流行性脑膜炎是什么?为何这么凶险?

7月4日,多位感染科、神经内科专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流脑”发病率较低,呈现低流行态势,但是一旦发病,仍然比较凶险,关键在于早诊早治。如果出现发烧、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脖子僵硬、不能低头、颈部抵抗)、神志不清、说胡话等症状,应考虑可能有颅内感染的风险,应尽快就医明确诊断。

乙类传染病,发病凶险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官网的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为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进入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在传染病法中定为乙类传染病。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在一周以内,通常只有2到3天。”青海果洛州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娟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少数暴发性脑膜炎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可于24小时内死亡。

“当出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三联症也即发热、颈项强直、神志改变时,患者可以立即进行脑膜炎自测:也即以2~3次每秒的频率摇晃头部时,如果出现了头痛加剧,应考虑罹患脑膜炎的风险,立即就医。”7月4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科副主任田德财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有疫苗可接种,

目前处于低流行趋势

孙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流脑曾是疾病负担较大的一种传染病,但得益于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疾病防控的推进,发病率当前已显著降低。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流脑疫苗广泛应用前,我国曾是流脑高发国家,每8-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每10万人中有100-500人发病。自1982年原卫生部制定并实施以普遍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我国流脑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2020每年报告病例数在55-118例之间,报告发病率0.0039/10万-0.0086/10万,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事实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等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流脑多糖疫苗保护的期限一般在5到10年,预防的保护率在90%以上,如果疫苗成分代谢或发生衰减,青春期少年可以进行加强接种。

发病后重点在于早期识别、诊断

在流脑的治疗策略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主要采取早期、足量敏感且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且需兼顾颅内压及全身综合情况进行处理。该病治疗方式并不复杂,重点在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上。对于大多数感染流脑的患者来说,可能只有上呼吸道的轻症,但对于免疫力较为低下的人群来说,一旦出现脑部炎症,就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及颅内压升高,甚至因败血症累及其他器官,导致生命危险。

“对于流脑病毒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应在24小时内立即进行抗生素的预防性治疗。”田德财介绍,对于大多数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来说无需过度担心。但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等使用靶向药等特殊治疗药物的群体来说,部分药物可能因抑制免疫功能会有诱发流脑的风险,用药前应先完成疫苗接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