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浙江省东阳中学:以累累好学之风,育代代卓越英才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编者按

今年9月,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在安徽举行。

今年的论坛主题为“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作为论坛的先导活动,四地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派出联合采访团,奔赴四地8所学校进行深度采访,探访各所学校中鲜活的科学教育的实践。

近日,第一教育陆续推出“长三角巡访”系列报道。

这一期,让我们走进浙江省东阳中学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到陪伴学子成长的“博士菜”,东阳自古以来的好学之风一直在影响着历代求学人,也因此造就了无数英才。如今的东阳早已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教育强市,东阳中学便是其中的代表。截至2024年,浙江省东阳中学已经培养了11位两院院士、500位博士和5000余名教授及一大批卓越英才。

一、诚朴引路,科学追光

走进东阳中学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眉目慈祥、气宇不凡的严济慈像。每逢高考季,考生们都会到此摸一摸“严老”的双脚,寄托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在东中,每个新生入学时都要听一场“严济慈科学精神讲座”,也要参与严老科学精神演讲比赛。

学习严老之精神并非表面功夫,对于东中而言,严济慈既是校友,亦是浇灌者。1918年,严济慈从东阳中学毕业,经历国内外深造,成为中国光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回国后,他先后七次回金华,每次回乡他必定会走访母校,“发奋 刻苦 扎实 朴素”这刻在东中校门石碑上的8字,是严老对东中学子的激励之语。

在校园内那条幽静而富有诗意的“慕光小径”上,书写着三代校友跨越百年的科学传承故事,亦是严济慈的科学精神在东阳学子心中扎根的最佳见证。1986年,严济慈回校开讲座,彼时在东阳中学读高二的潘建伟作为优秀学子受到严老接见,严老殷切地向他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次年报考大学时,潘建伟放弃了浙大的保送名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科大并攻读物理专业。此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世界难题,打破多项全球纪录,成为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

科学传承的火种赓续不断。1998年,同样处于高二的陆朝阳在潘建伟回校的一次科普讲座上,接触到了量子世界的魅力,讲座过后,他便下定决心要从事与潘院士一样的研究领域。最终,他来到中科大加入潘建伟的研究团队,成为国际量子科学领域的杰出青年。

这样鼓舞人心的科学家讲座仍然不断地在东中开展。每个月,学校开设的“蟾院大讲堂”活动都会如期举行,通过学校校友会、知名大学等多元渠道,邀请众多在科技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教授、校友,为学生们带去精彩纷呈的科技讲座。2023年浙江14部门发布《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后简称科学教育工作意见),从顶层设计推进浙江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组织千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进校园,给中小学科学教育按下了“加速键”。同年,东阳中学邀请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邵理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林万龙副校长等著名专家来校讲座十余场。

二、动手探索,格物致知

“飞出校门外了!”在济慈楼前的广场上,一群高二学生正在比赛谁的水火箭飞得更高更远。一个小组制作的水火箭一飞冲天,直直地飞向了100米开外的校门,引得全场惊呼。高二(14)班的金天翔用羡慕的眼神望着这个小组,虽然他制作的水火箭并没有飞得很远,但是他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成功小组的操作经验。“我非常喜欢水火箭这个实验,”金天翔坦言道,“这个实验用到的就是牛顿第三定律,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双手制作出来,让我觉得科学离我并不遥远。”

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半是学校固定的活动课时间,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物理、生物、化学、语文、体育等不同学科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参与其中。学科活动由学科教研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按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延伸的拓展知识进行活动设计。

物理学科组设计的自制弹簧秤和搭纸桥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两个实验的原理都出自高中必修的物理课程,但是把原理具象化在实验里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鲜且富有挑战的。高三(4)班的马弘毅入学以后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的活动课,他几乎全数选择了物理化学相关的实践。在自制弹簧秤的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自行收集制秤材料,自行搭建组装,自行探究运作原理。马弘毅收到这项任务后欣喜若狂,他找到了废旧的橡皮筋、回形针等物品,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其组装方法。“回到家以后把门一关就是一天,在屋子里自己鼓捣学校带回来的实验,”马弘毅的妈妈向记者介绍,“自从进了高中,学校老师鼓励孩子要多动手做,越做孩子的兴趣就越强烈,他对物理的兴趣几乎都是从动手上练出来的。”东阳中学副校长卢飞进向记者强调,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是东阳科学教育方法的高度凝练,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渐渐成熟,不应该只满意于实验结果,而是要思考结果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动手就是掌握原理的最佳路径,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三年来,东中学科活动累计开展60余次,除了物理学科以外,生物的细胞模型制作大赛果酒泡菜制作比赛、蛙脊反射实验,还有化学的球棍模型制作大赛、水果电池制作比赛等等都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对于升学压力大的高中生而言,课余时间的自主探索既弥补了理论单项学习的枯燥,也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氛围。

在浙江高考中,有一项浙江“限定科目”——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分支。如果仅限于普通的教室教学,无法完全满足技术课程的动手要求,因此,东中在创客中心设立了金工、木工、电工三大类实验室,配备大型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创客实验器材,并且立足于东阳市的“木雕工艺”特色,结合技术课程为学生设计了木雕专项美工制作的相关课程。在木工的教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学生木雕作品,或许在技艺上仍显粗糙,但是学生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基础教育的设施以外,学校以“量子物理”为科教特色,与校友合作创办了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实验室,该实验室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开设量子科技相关课程,从认识光开始,分层次、分阶段面向中学生传授量子力学基础知识,让中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感知、探究量子技术。

三、以趣培优,以赛激志

近日一篇名为《强基计划实施4年,成效如何?》的文章指出,在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强基选拔中,存在着应试、功利的问题,导致许多人才对自身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出现“摆烂”的行为。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培养一位拔尖创新人才呢?

面对这个问题,东中给出的答案是“兴趣优先”。2021届学生马应恺以尖子生的身份进入东中学习,那时他见长的科目是化学。但是在学习了三个月的化学后,他始终无法对其产生兴趣,于是他接受老师的提议,转班去了别的学科。那时东中生物竞赛教练金俊杰正在给竞赛班的学生上一堂关于植物学的课,一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深深地吸引了马应恺,他津津有味地听完了一整节课才明白,原来生物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随后他便一直坐在金老师的课堂上,没上的课自己补,学不明白的留下来学。“内驱力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了兴趣还不够,重要的是坚持下来,而马应恺就是一个能坐得了冷板凳的孩子。”金俊杰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他也表示,老师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并激发他们的潜力。

学生在生物课堂上进行讨论

水火箭测试现场

在东中的强基培优中心,除了金俊杰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同样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助力东中培养对理化学科感兴趣的拔尖人才。近四年中,东中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5金3银1铜,42人次获浙江赛区一等奖,2024年化学竞赛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校内有2人进入中科大少创班。这对一个县级市的高中而言,已然是不容易的成绩。

作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需求端,高校最清楚要从中小学选拔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幼苗,因此大学需要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发挥引领的作用。一直以来,东中重视高校资源合作,一面邀请大学教授、科技人才“走进来”,一面也组织学生通过研学等活动“走出去”。学校聘任东阳市域范围内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担任创客中心特聘导师,聘任潘建伟院士为济慈科学院名誉院长,聘任陆朝阳、周鸣飞等著名科学家担任学校济慈科学院特聘导师,帮助学校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与指导。学校还与北大信研院、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复旦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高校签约,建立科学教育基地,在寒暑假期间,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资深教师担任领队,组织学生们参加对应高校学院的研学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科学视野、提升科研素养。在活动期间,学生们通过体验专业学习课程和与老师的交流,了解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经验,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