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南通通州:“田梦”里的新质生产力

扬眼

关注

转自:紫牛新闻

瞿炎的“田梦”很朴实,那便是带领青年在田间地头,努力实现强农梦想。十多年来,他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技术,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模式,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青春梦想,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为振兴乡村注入新动能。

家乡广袤的田野,是瞿炎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青春创业的摇篮。收获的6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街道金北村一望无垠的金色田野里,收割机穿梭其中。丰收的喜悦铺陈在起伏的麦浪上,一浪迈过一浪高。

“这个时候田间农作物状态多样化,为了使粮食能尽快归仓,我们只用大马力农机来进行。但接下来,我们就会采用如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农机和卫星水田平地机等智能设备,这些现代化农机不但提高整地质量、提升播种精度,还节省人工,也减小了对驾驶员的技能要求,不用多年锻炼,就能从事农业生产,也会激发青年返乡创业的兴趣。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入,农业的面貌正在悄然转变。”瞿炎站在田埂边巡查收割情况,黝黑的脸上露出希冀的笑容。

12年前,瞿炎还是远洋轮船上的一个年轻的电机员,现在则是一名资深“新农人”。在追逐“兴农梦”的过程中,这名头雁的带动效应还在日益显现。

毅然返乡,把强农梦筑上田埂子

智能插秧机、智能平地机、智能植保施肥机、田间土壤湿度温度实时监控设备、迁移性害虫捕捉设备、局部天气检测设备、无人测绘机……瞿炎的田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到处充斥着高端种田“利器”。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更多的是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现在不是提倡新质生产力嘛,农业也要运用新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实现新效益。”十多年深耕农业,瞿炎对农业有一套想法。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金北村有耕地近万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村。早些年,瞿炎常年漂泊在海上,一次休假回家,正值农忙,看到地里一水的“留守老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一刻他内心震动:必须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规模化发展,“作为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农业现状。”

2012年,瞿炎辞职回家,流转100亩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粮食。江苏有北方旱地小麦,也有南方水田,种植技术比较繁杂。在通州规模化种植,瞿炎并无先例可循。他北上南下,学习不同的种植方法,甚至上网借鉴国外的先进种植经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技术。

东风有信,丰收如约而至。2014年,在不断的试验后,瞿炎的地均效益达600元/亩,是传统种植的1.5倍。信心百倍的他注册了金沙街道首个家庭农场,准备大干一番。

但天灾突如其来:次年初夏,阴雨连绵致小麦赤霉病,又没有高效无人植保机及时快速用药,瞿炎急出一嘴泡。那年收获的小麦品质低下,损失惨重。

瞿炎认识到,单凭个体很难“与天斗”,必须联合作战,成立农业生产组织,才能让现代农业科技大显身手。于是他联合3个种植大户,组建了田梦合作社,陆续投入800万元,购置了数十台套各种先进农用设备,“合作社的好处是扩大规模,壮大力量,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同时让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

在此基础上,瞿炎还提出与流转不同的“土地托管”模式,即农户将责任田托付给“田梦”,“田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及统一经营。

合作社+托管的模式,让金北的地力常肥产出常丰。村民们都愿意把自己的地“托管”给瞿炎:“把田给他种,全程不用操心,到了收割的时候直接拿粮食就成了。而且我们就住边上,怎么种的都看在眼里,比我们种得好,人家科学种田,我们都放心得很!”如今,“田梦”流转土地千余亩,托管种地4000亩。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种田从不是瞿炎的一时冲动,也不是常年奔波后的“躺平”,而是他的初心和人生愿景。

科技兴农 “新农人”守好“米袋子”

“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小麦全部收割、烘干、销售完毕,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比往年增产80斤左右。”瞿炎说,产量的提高、收割的迅速都离不开智能农机,这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十年前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实现初步机械化,快速解决“耕、种、收”等环节。但田间管理才是农业的重点,何时打药、打多少?又何时施肥?哪些区域需要多施,哪里需要少施……以前全靠经验和人工,现在有了装上“数字大脑”的农机,难题迎刃而解。“智能设备可以采集田间病虫害规模、红外拍摄全田作物生长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就好比请来了顶尖的农业专家,帮我科学管理农田,我想种差都不好意思。”瞿炎笑说,比如农作物追肥,他利用遥感飞机全田航拍农作物当前长势,通过电脑分析,将数据给到施肥无人机,就可以根据作物长势自动区别施肥,真正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少和保证产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成功没有偶然,每个光辉灿烂的背后,都是别人的跋山涉水。

种地之初,瞿炎只是购买了一些普通收割机、播种机、翻耕机等,已基本实现浇水不湿手、播种不下地。后来,他在通州第一个购买了无人植保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设备,建了单批次处理120吨粮食的烘干房,用科技对接自然。战国李俚变法提到“尽地力之教”。“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只有借助科技‘金钥匙’,才能进一步挖掘土地潜能,向高质量现代化农业生产迈进。”瞿炎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守好“米袋子”。这个“守”,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要提高质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新农人’应该托起舌尖上的农业安全和幸福。”瞿炎说。新质生产力应该也是绿色生产力:合作社采用江苏省绿色防控技术种植,统一供应农资、收获加工,出产的“缘粳粒”“思寿源”大米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测认证,并加入江苏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多次获“南通好大米”荣誉称号。亮眼的“成绩单”显示,“田梦”农产品年均销售700万元。且瞿炎探索推广粮食生产智能化、轻量化方式,建立了“优质食味水稻全产业链种植”等7个标准,被通州区全面推广,目前通州近百家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农田近20万亩,而2012年才零星发生。他先后牵头成立了“通州区创客农业科技推广协会”、江苏省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员农场流转土地1.6万亩,迄今减少用工3万多人次、每亩增收200元,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近200吨。

在“田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农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十多年风雨兼程、执着坚定,当初的一腔热情已成为根植瞿炎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清晰的使命感。

乡村振兴,“头雁”带领“群雁”飞

“他回来种田,我们都很高兴。”村民们的愉悦发自内心。瞿炎的回归,不仅让土地换了种法,增产增收,还解决了“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种地”的问题,让他们也换了个活法:从田里解放出来,去城里“淘金”。

其实,瞿炎有着双重身份:农场主和村干部。在种好“自留地”的同时,同时耕耘村干部的“责任田”。2015年,瞿炎通过考试,成为金北村村干部,此时“田梦”刚成立,他目不交睫,白天在村里忙,夜里在合作社忙,连家人的面都难见。

强农梦不应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瞿炎的倡议和带动下,金北村推行“好米富民”培育计划,先后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和11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 5000亩,托管9000亩,辐射村民6000多户,为村民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先后注册12个大米商标,叩开了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大门,与3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在大润发等连锁商超设立销售专柜。“米袋子”鼓了“钱袋子”,金北大米“钱景”一片光明。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陈海军、刘小军等十数个年轻人回乡,COPY瞿炎“智慧种田”方式,创办的农场先后成了市级、省级的示范家庭农场。10年前,村民顾水荣只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在瞿炎的指导下,目前他已是经营500亩地的“地主”,农业种植和农机作业年收入近50万元。

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学习,瞿炎都不吝指导。“曾经我花了很多精力,走了很多弯路,不希望他们再来一遍。”瞿炎说。

随着“取经”的人越来越多,瞿炎索性创办了“田梦致富带富学堂”,传授理论知识,带领大家边干边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内核,第一因素是人。瞿炎的不吝分享、倾囊相授,就是为了培育更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农人。目前,学堂已培训近百场、逾万人次,他们都成为了点燃强农梦想的星星之火。

瞿炎还联合周边农场主、种粮大户,与江苏沿江农科所、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单位合作,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推广使用的种植新模式,开展水稻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药新品种试验,带动8千户、2万多人受益。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也不负有心人。瞿炎和他的农场先后获评区、市、省甚至国家级荣誉,2020年,“田梦”还承办了全国农机应急管理现场会。

云帆直挂,长风破浪。2022年,瞿炎履新金沙街道虹西村党总支书记,他锚定强村富民目标再出发,把强农梦带进虹西,也让新质生产力在虹西生根发芽,扶持成立了4家农业公司、合作社,富民产业逐渐在虹西落地开发,不到两年,虹西村就从集体收入“后进生”变成“优等生”,并获通州区“党建强村、双百倍增”项目首创奖。

从激情澎湃的青年,到沉稳致远的中年,在这片的土地上,瞿炎种下禾苗,播撒希望。是怎样的起点才能乘势而上?又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追逐的艰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年轻一代扛起强农责任与担当。”瞿炎慨叹道,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家乡富足美丽,没什么比这更让人骄傲的吧?

通讯员 徐艳梅 沈雷

校对 陶善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