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激活乡村“富”能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蓝晨 胡宗仁 林敏  通讯员 刘一奇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推窗见绿。夏至过后,行走在钱江源头的乡村,处处见景,风景如画。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农民喜笑颜开忙着耕种,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画卷在三衢大地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牵引,以新时代三农工作“369”行动为主引擎,锚定“争创全国新时代‘千万工程’排头兵、全省乡村全面振兴优等生”目标,以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为主抓手,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2023年衢州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两次捧回“神农鼎·铜鼎”。今年一季度,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9%,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随着衢州农业农村十大专项工作的稳步推进,衢州不断探索激活乡村共富新路径,书写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拓“产”强“链”书写“三大百亿”产业新篇章

不知从何时开始,江浙沪的餐馆饭桌上多了一个清新的小黄瓶的身影。它就是清爽酸甜的“宋柚汁”(原名“双柚汁”),它富含维C,解辣解腻,因而普遍出现在川菜馆、火锅店里。

过去两年多,诞生在衢州市常山县的“宋柚汁”卖出了11亿元,其中2023年营收超过6个亿,在已成红海的国潮新饮市场,拼杀出一条血路。

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小清新”如何逆袭成年销6个亿的“爆款大单品”?

从育苗到种柚,从研发到投入,2020年,宋柚汁的原型“双柚汁”推出市场,在没有大力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凭借口碑和商家复购,打开了江浙沪市场。目前,柚香谷已在常山建成6条自动化高速灌装流水线,预计今年可实现年内总产值20亿元。除生态种植、特色餐饮外,“宋柚汁”还将在双柚开发的基础上,发展文旅、住宿、亲子游、研学等,将常山柚子园打造成华东知名的旅游景点。

“宋柚汁”专注于一只柚子的拓“产”强“链”,做强胡柚产业,是我市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深入实施“土特产”升级专项行动,各县(市、区)深入发掘乡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土特产”产业全链条升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土特产”的衢州战法渐成。衢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市县一体,打造“3+X”土特产产业体系和战法,《打造三大百亿产业 做优“土特产”文章》入选浙江乡村振兴最佳实践案例。如今,市级“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产值分别超45亿元、30亿元、40亿元,县级柯城蔬菜、江山猕猴桃等10个“土特产”列入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省级全产业链名单,带动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个季度位居全省前二。

新质生产力的衢州路径渐显。衢州主抓农业龙头企业、主攻农业产业“芯片”、主战农业未来园区,让一个个衢系辣椒“芯片”、溪流性渔业“芯片”、地方黑猪“芯片”等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同时,打造出一批如江山湖羊、柯城鲟鱼等产能位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单打冠军”,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74家,总数排名全省第二。

特色品牌的衢州味道渐浓。眼下,“衢州双柚汁”“衢州鲜辣美食”“衢州清水鱼”等从出圈到爆款,火遍长三角城市;衢州山茶油、衢州“三头一掌”等25个“土特产”先后入围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常山胡柚、开化龙顶等“土特产”品牌在百度、抖音等平台的搜索量逐年攀升,从农业的门面升级为城市的封面。

今年,衢州“土特产”升级持续发力。常山县入选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江山晶鑫、江山松兴、龙游香满亭入选国家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常山胡柚、开化清水鱼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柯城鲟鱼等5个案例入选省渔业十大共富模式。如今,有“南孔圣地”之称的衢州,一个个特色鲜明、产业兴旺的图景,正以蝶变之姿展现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脉动。

诗画风光带“串起”最美乡村画卷

走在衢州乡村的道路上,蜿蜒的绿道伴随青山秀水,让人心旷神怡。由“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串起的一个个富美乡村,正向世人展示着蓬勃生机。

日前,记者来到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村中,栋栋民居白墙黛瓦;远眺,茶山绵延水墨氤氲。可是,从前的金星村却是另外一幅模样,村民靠“种种砍砍”为生,山林荒芜、经济落后。“那时候,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村民日子过得相当困难。”金星村党支部书记徐雨录说。

2003年起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金星村被确定为示范村之一,并逐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收纳等。“千万工程”洗去了金星村的一身泥污。村民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靠卖空气、卖风景走上致富路。如今,该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旅游村,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

金星村是衢州乡村蝶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衢州以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全长280公里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串联打造最美乡村图景。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推动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同步落地,推进快递、天然气、充电桩等向诗画风光带沿线村庄布局。垃圾、公厕、污水“三大革命”和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率先在诗画风光带实施,带上377个村全部开展数字赋能垃圾分类探索,实现对生活垃圾“分、收、运、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诗画风光带沿线涉及44个乡镇、100余万人口。在发展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市域一体、市县联动,集聚集成产业、项目和改革,彰显乡村自然风貌、田园生活、诗意栖居,全力做好‘串珠成链’这篇大文章。”衢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说,在诗画风光带建设的引领带动下,如今三衢乡村,各美其美、各有特色,一颗颗耀眼的“乡村明珠”脱颖而出。

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拆墙透绿”工程让家家户户拆掉围墙,整个村庄如同一张铺陈在青山间的画作;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石灰村”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通过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在诗画风光带沿岸打造黄甲山塔、孟姜花海等景观节点,发掘的西周土墩墓群更赋予了衢江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游客感受姑蔑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聚焦诗画风光带,我市以连片发展的理念推进乡村建设运营和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镇、村、业之间的空间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加快融合,探索城乡融合“衢州模式”。迭代发布未来乡村建设规范,建成未来乡村56个,通过省级验收47个,今年新建省级未来乡村30个。

在全省率先探索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出台“五个连”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按照“连片规划一蓝图、连片建设一标准、连片发展一链条、连片治理一网络、连片共富一办法”要求,新建、迭代实验区14个。未来乡村连片发展的做法得到省领导多次批示,并获评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改革突破激发乡村内生新动能

“我家的一亩抛荒地由村集体代管后,每年都能分到135公斤大米,150公斤油菜籽,有了实实在在的纯收入。”6月23日,望着自家稻田里的满眼绿色,柯城区姜家山乡柴陈村村民柴建国脸上笑意浓浓。

曾几何时,土地抛荒是村里让人最头疼的事。如今村民抛荒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代管、代种、代收,农民不用出钱出力,收益部分按照实种面积测量五五分成,形成了“农户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管理、利益共享、风险村担”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

通过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搞活土地经营权,深入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创新村集体统一经营、代耕代种、农民入股、确权不确地等流转方式,目前全市承包地流转面积为90余万亩,流转率为69.6%,每年可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5.5亿元。

2023年7月17日上午,衢州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开拍卖出让,敲响了全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锤,这也是浙江省新一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公布后的首批成功交易案例。标志着衢州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三块地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如今,常山县、开化县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国试点,已完成入市转让4宗,面积11.75亩。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地开发、应用、供给三大体系,目前全市已建设农业标准地29块,面积近3万亩。

去年以来,衢州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入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市新增承包地流转面积8.9万亩,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6.2%,新增盘活利用农房3934宗,累计达到1.15万宗。

农村“三块地”集成改革的深入实施,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在江山市石门镇达篷村,越来越便利的交通道路网、依山傍水的原生态环境、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乡合力打造宿集业态,云七民宿主理人赖雪芸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暑期,我们3个月的营业额就达100万元。”赖雪芸介绍,宿集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还将带动村中的农特产品卖出山村。

而在江山市城南异地搬迁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连日来,5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作业。江山市铖兴置业有限公司工程科副科长封程介绍,该项目投资11亿元,提供1551套安置房,预计今年底全部完工。为了让广大搬迁安置户“搬得下、留得住、富起来”,该项目配备居家养老、文化礼堂、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

近年来,江山市以“大搬快聚”为重要举措,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功实现了9332名群众进城安居的目标。同时,完成了孝子村、天余村等地的“村改居”工作,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此外,“供富大篷车”项目已覆盖15个乡镇、200个行政村,累计助农增收近10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城乡发展的活力。

培养新农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衢州市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培育了一批有知识、有活力、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农人,新农人已经成了在田间地头“唱大戏”的“新主角”。

汪洋是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为“茶二代”的他,从小闻着茶香长大,海外学成归来后,成为了扎根沃土的新农人。他在御玺明代贡茶园安装了全省首个智慧茶园体系,由物联网接入控制平台,管理员可以在移动端实时监控,实现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到现代数字化农业的转变。

今年以来,我市以统筹推进“三支队伍”建设为契机,对标对表省农业农村厅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要求,制定了改革试点、指标体系、重点任务、政策文件“四张清单”,将培育乡村“头雁”、培育农创客、培训高素质农民、创建产值过亿“浙农智富”品牌等工作任务纳入全市“三支队伍”建设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推进工作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工作格局,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办好农民培训,助力现代“新农人”培育。我市锚定打造农民培训高地的目标定位,提出把农民培训机构建在田间地头、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新农人”身边的工作理念,实施农民培训机构建优建强行动,提升农民培训机构能级。

今年,我市开化县两山业务培训农民田间学校、龙游吴刚茶叶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和常山县豪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3所农民培训机构获评全国县级优质田间学校;10家农民培训机构被确认为省级五星级田间学堂,数量为全省第二;吸引内蒙古、新疆、江西、山东、海南、天津等地来我市农民培训机构培训办班。

我市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实践,引起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高度关注,来我市进行专题调研,把我市持之以恒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型农民、富裕农民的做法,作为“农民培训的‘衢州模式’”进行推广。

今年,我市根据“三支队伍”建设的部署,明确到2027年培育百名“浙农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的目标任务。今年启动了“南孔精英”乡村振兴领军人才3年周期培养;全市新招引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12名;被省厅录取部级“头雁”119名,录取人数全省第二;省级产业“头雁”项目140名学员已完成招生面试,6月24日已集中开班。今年新入库培育农创客977人,累计培育6361人。现代“新农人”培训高素质农民5383人次、普及性培训11026人次。

以“头雁”、乡村工匠、农创客等为重点,扎实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衢州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聚力聚焦、集中攻坚,衢州三农将率先在四省边际地区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整市域乡村全面振兴集成样板,加快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奋力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推动浙江“三农”工作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贡献衢州方案、衢州力量。

“寿光模式”迭代 蔬菜高科技种植

柯城区

三米高的“红薯树”、两个拳头大的红番茄、坐着“摩天轮”的蔬菜苗、住着“太空舱”的生菜……衢州是浙江首个植入“寿光模式”的地区,走进位于柯城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的现代农业产业博览中心,100多个蔬菜品种、28种数字化种植方式让人叹为观止。

去年6月,柯城区与寿光市成功牵手,“寿光模式”输入衢州,以高水平蔬菜产业技术,引领推动柯城蔬菜产业向实施化、标准化、现代化迭代发展。

如今,“寿光模式”在柯城区“落地开花”,万田乡、信安街道等地共有300余亩土地已建成玻璃温室、薄膜联动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目前我们正在实行‘国企+龙头企业+农户’的共富模式,建立‘六统一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分户经营)的产业运行机制。”基地总负责人王宾介绍。把小农户带入大园区,小产业带进大市场,农户种植蔬菜的亩均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实现农民抱团共富。

“我们将加强‘寿光—柯城’农业产融共富模式的虹吸效应,实现农业企业入驻、智慧农业展销、农事社会服务等功能集成,推动柯城农文旅融合发展。”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立足“寿光模式”,近年来,柯城区持续加大设施农业技术引领示范,通过科技驱动提质增效,助推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9米套8米”双层单体蔬菜大棚是柯城在设施农业上的创新,低成本高效益,土地利用率更高、采光效果更好、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非常适合本地农民一年多茬免耕栽培。万田乡的凯杰数字蔬菜科技示范基地通过两年来的示范种植已经尝到甜头,“草莓—瓜—菜”等免耕栽培模式可为基地带来亩产值6.8万元以上,年产值700万元的高效益。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百余名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农民总增收160万元以上,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实现年增收15万元。

推进“整村经营” 实现产村融合

衢江区

在高家镇盈川村,借由“整村经营”,统一收储闲置资源共同开发,推动“三闲”到“三变”,即闲房变民宿、闲人变管家、闲地变园区,把美丽风光转化为美丽经济。“五一”小长假里,游客们逛完村子,再到高家未来农业园区体验农趣,“未来农业”与“未来乡村”交相辉映。目前,盈川已被列入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和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2023年,盈川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92万元,两年间,村民人均收入直接增加了1.26万元。

立足产村融合,描绘共富图景,衢江区在探索“整村运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不停探索。

近年来,衢江区坚持规划引领,建立“整村经营”全流程标准化建设机制,形成“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的共富新路子。2022年以来,全区共整合闲置农用地1.3万亩、农房1300余宗,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7700余万元,成功打造东坪古村落等整村经营示范案例。

高家未来农业园区正探索建立“产业标准地、优品试验地、合伙共富地”模式,由运营公司提供“六统一”服务,将大棚租赁给农户种植,推动“产业工人”向“共富合伙人”转化,建成后预计可吸纳产业工人100人以上,年带动农户工资收益300万元以上。眼下,先进的数字化设施农业种植模式从高家镇日渐成型后,逐步往莲花、周家等乡镇辐射扩面。

“衢江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这些年来,我们立足本土特色资源,不断做优‘土’‘特’‘产’三篇文章,加速推进‘清水鱼’‘跑步鸡’‘寿光菜’‘共富菌’等特色产业建设,推动产村融合、整村经营,走出一条衢江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好人才组合拳 成就乡村吸引力

龙游县

在龙游县溪口未来乡村里,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曾行走在都市、校园、公司,从城市走向农村后,用自己的知识、创意和情怀打包“乡愁”、学习竹编、捏制陶器、策划研学……为乡村运营注入新理念、新模式、新动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开启职业上的新赛道。

近年来,龙游县以“创客回归、山区共富”为抓手,实施新农人培训“一招鲜”工程,通过搭建一个培训平台、优化一套扶持政策、壮大一镇一个产业等举措,切实打好新青年返乡创新创业从“流入”到“留住”进而“融入”的系列组合拳。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各类新农人培训24场次1300余人次,累计培育农创客1086人,拟录取部级“头雁”17名,入选省乡村振兴“金牛奖”“青牛奖”4人。

在培育乡村新青年的同时,龙游县还做好硬件配套,大力优化县域空间格局,高质量构建“一核两极”县域空间发展格局(即龙游瀫核心区、龙南增长极和龙北增长极),有效发挥“一核两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龙游瀫”核心引擎,成功落地浙工大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和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扎实推进核心圈层城市有机更新,开展“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用艺术赋能城镇可持续发展,打造青年友好型县域。

以“六春湖·龙之梦”项目开发为牵引,建设龙南旅游集散中心,打造龙南增长极,龙南片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突破2亿元。以杭衢铁路龙游北站建设为牵引,建设杭金衢“明清古韵 浙硒莲盟”县域风貌区、横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佛乡水库等一批区域发展平台,打造龙北增长极,主动承载杭州都市圈外溢效应。

激活“一条轴” 加速城乡融合

江山市

近年来,江山市以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为主路径,以打造工业经济带、诗画风光带、人口集聚带为着力点,加快“江贺上”城乡融合试点建设,提升县域承载能力,推动城乡发展提质增效,打造具有江山辨识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以空间重构,推动城乡人口大集聚。近年来,江山市精准实施“大搬快聚 兴城共富”农民集聚安居工程,完成农业转移人口9332人,自然村整村搬迁45个。启动“江贺上”2个万人集聚区建设,完成搬迁对象公示2480户6925人,拆房退地942户,选择城市集聚达90%以上。

在加快人口集聚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江山市举全市之力打响江贺经济走廊转型升级攻坚战,同步推进铁锤山、莲华山等6大重点区块征迁,签约清零企业135家、腾空拆除农房945户、盘活土地空间6853亩,两新产业园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首批D类(较低安全风险等级)化工园区,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口有集聚、产业能做大,配套必须跟上。江山市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大优享。通过贯通空间网络,实施桑淤大桥、清湖大桥、虎山大桥、江滨路隧道等“三桥一隧”城市两岸连接工程,推动江玉公路、江山缙云高速建设,有效突破城乡衔接壁垒,形成“三环线、三高速、六干道”式立体公路网。

同时,围绕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活动设施不全等问题,江山市全面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累计投资1.7亿元,建设周家青、乌木山、市心、文苑、民声等邻里中心,受益居民达5万人。

如今,“产-村-人”融合共富工坊正在落地生根,实现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延伸福惠集体经济和村民。据统计,江山市完成共富工坊挂牌41个,提供就业岗位2830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0多万元。

深抓“一只果” 走好山区共富路

常山县

“村民们都靠胡柚吃饭,胡柚果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果果’。”近日,常山县太公山胡柚基地的经营主体——浙江艾佳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林辉说。

近年来,常山县农业农村局通过科技赋能提质量,选育良种品系,深耕自然选种、太空育种等核心技术,建立香柚、枳壳(酸橙)种质资源库,年新繁育香柚苗120万株、胡柚苗10万株,并免费提供广大柚农胡柚优质苗6万株。量身制定《“两柚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等13个农业产业发展方案及政策,夯实产业发展政策保障。

结合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常山县同步发展数字农业,建设省级胡柚数字农业工厂。通过推行水肥智灌等数智技术,配套自动分选等数字装备,推广富硒、高叶酸等技术,常山县胡柚产业年产量提高20%,优质果率达95%。

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多年来坚持与高等院校合作,发挥北大、浙大、华中农大等院校多学科优势,帮助常山成功申报省级“尖兵”“领雁”项目3个,攻克6项技术难题,制定省级标准7项,授权专利2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10个。其中衢枳壳配方颗粒、胡柚NFC果汁2项成果已下线生产,仅2023年产值分别达1352万元、11400万元。

围绕打造“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当地打造U品牌,推动常山胡柚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目录。目前“常山胡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5.77亿元,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达103.97亿元。通过开展“柚见一面·常遇西湖”等农文旅推介活动,当地引爆“赏花问柚”“UU音乐节”,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文旅营收9亿元以上。通过深耕U系列。常山县开发胡柚膏、NFC胡柚汁、宋柚汁等92款精深加工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加工产值达到36亿元。

培育现代农创客 激活乡村新动能

开化县

“深山里的蜂蜜,富了淳朴的蜂农,也甜了我的心头。”说起养蜂事业,近日,年过七旬的陈兴龙脸上扬起甜蜜微笑。陈兴龙原任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通过学习掌握了中蜂养殖门道“跨界”后,办起了中蜂养殖产业园,年产蜂蜜近1500公斤。

近年来,开化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成立大师工作室,创新师带徒培养模式,打造开化县两山业务培训、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阿帕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基层农民田间学堂,同时聚力打造开化县共富中心,筹建“两有”学院,以集聚培训师资,凝聚优质人才,构建以“两有”共富为目标的大培训产业工作格局。

2020年以来,开化县累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6期7217人,中专生学历提升6个班300人,高素质农民培训32期1711人,省级高研班21期629人。合计开展培训195期,培训人数达8486人,补助资金达1131.604万元。

近日,衢州农民学院开化校区围绕开化县“钱江源味道”品牌,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开化大厨培训班,邀请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为学员开展烹调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学员中不仅有家庭主妇、月嫂,还有开办饭店的个体经营户。“虽然我是开小饭店的,但是手艺还是以前在饭店打工自己边看边学的,系统的烹调料理培训从没参与过。通过这次培训,我的烹饪知识和手艺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餐饮店以后菜品会越来越丰富,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培训结束的农民学员王成龙表示。

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开化县还吸引各行各业的专业大户、农场主、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等,与中职学历教育衔接,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同时,与浙江农林大学达成培训合作协议,利用高校的师资开展培训。吸收乡土专家、讲师进培训班上课,引导培训班进乡、进村、进乡村振兴讲堂。采用“初级+高级”的层次培训,积极推荐各类人才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高层次专题培训,形成人才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