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党建聚心,自治聚力!静安探索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人群治理新模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代表的新型居住形态如人才公寓、公租房、“城市建设者之家”等逐渐兴起,成为城市外来人口,尤其是城市青年和新就业群体的重要栖息地。

面对这一新兴社群,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构建符合其特性的自治共治模式,不仅关乎居民福祉,也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然而,这些新型居住形态往往面临着社区归属感缺失、居民之间交流不足、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治理效果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静安区以党建引领为内核,以生活需求为切入,以社群链接为媒介,以居委属地为依托,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探索建立新型居住形态人群治理新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条块联动

构建保障性租赁房自治体系

首先是在区层面制定《静安区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通过属地居委会覆盖的方式,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纳入社区治理体系。

其次是以“善治”为目标,构建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与多方协作方式,在各租赁房项目内,尤其是各“青春公寓”项目内,组建自治组织“家委会”,引入青年住户、党员骨干以及公寓运营方、街镇团工委书记、片区民警、属地居委会社工等人员。

家委会成员分工明确,设立家委会主任、副主任、组织委员、文体委员、安全委员、卫生委员等角色担当,围绕项目内租户关心的服务事项开展议事协商,形成自转机制。

例如

大宁路街道的青莺公寓,“家委会”通过问卷、访谈和征询等方式,形成“公寓住户公约”,其中就电动车使用频繁、用电安全、快递取用、噪音扰民等情形进行了约定,从源头帮助大家树立好安全意识,形成公寓的“家规”。

坐落于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的中建幸福公寓,在“家委会”的推动下,园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制定了“公寓租户公约”“宠物公约”“健身房公约”等管理措施,解决了顶楼晾衣区改造、新增晾衣架和烘干机、更换公寓网络设备等园区居民需求迫切的问题,为他们的安居提供了更多便利,形成了园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以党建联建、多方共建的方式

盘活区域资源,促进融合共生

各属地街镇依托各居民区党群服务点、爱心驿站等服务阵地,充分融合辖区内的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和15分钟社区综合服务资源,满足租住群体在社交、运动、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需求,落实居住证办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通过党建服务资源链入、志愿公益力量链出,增加入住群体的归属感,从而提升租房人员,尤其是青年住户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感受到属地的温度。

如彭浦镇在镇团委的牵头下,部分青年人才公寓与青春社区结对,取长补短、用心用情、共同成长。

万荣新苑青春社区与大宁858国际公寓开展“我在小镇挺好的!”咖啡品鉴系列活动,社区青年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把青年朋友团在一起。

天目西路街道地梨港的公租房社区,在属地居委会的推动下,青年租户们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履行“一长五大员”职责。在“沪漂”青年楼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引导邻居们接受楼组自治理念,解决了诸如楼道杂物堆积、垃圾分类等治理的难题。

以志愿服务动员,科技赋能

激活街区善治效能

着眼新业态新居住人群,探索将保障性住房等新型居住形态全面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和社区综合治理。新型居住形态中,有不少外卖员、网约车驾驶员,各街镇把服务凝聚和排摸新就业群体结合起来。

如共和新路街道根据新业态新居住人群高流动性、工作碎片化、行为个体化等特点,通过链接“善治街区”资源,发挥园区、楼宇和居民区党组织作用,采取小型分散、灵活简便的方式,把便民服务、健康义诊、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送到“小哥茶铺”,为小哥们“加加油、充充电”。

在“善治街区”党组织的引导组织下,共和新的快递外卖小哥们自发组建了“志愿新星服务队”,成为兼职网格员、社区啄木鸟、新风宣传员,也是全能的社区志愿者。小哥们在享受共和新生活便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反哺“善治街区”和居民区治理,他们主动参与“商铺自治管理公约”,推动门责管理落实,自发清理快递驿站门前环境,形成良性自治管理模式。小哥们还主动认领 “善治街区”服务项目清单,如主动报名“创城”志愿者,全方位参与市容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街区平安巡逻等工作,形成街区上一道的美丽的风景线。

静安还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搭建智慧化平台,建立入住人员数据库,属地村居动态掌握入住人员的实际情况,租户同步可在智慧平台表达服务诉求,形成和搭建租户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桥梁。

下一步

静安将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实践,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新工作模式,在网格管理、党建服务、社区自治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属地化工作经验。不断探索将居住在人才公寓等保障性租赁住房中的人群转化为基层治理工作力量,构建以制度化、组织化、主体化、青年化、项目化、载体化路径为支撑的六维实践框架,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治理理念落地,补齐网格化基层治理拼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