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值缩水九成后,"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要去新加坡找钱

国际金融报

关注

近日,证监会消息称,海伦司计划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新交所主板进行第二上市,公司已收到备案通知书。

6月27日,海伦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完成建议第二上市后,其将能进入新加坡证券市场,加速国际业务拓展。

事实上,海伦斯的海外之路才刚起步。截至今年3月19日,公司共拥有503家门店,其中海外仅2家且均在新加坡,外加近年公司股价、业绩双双遇挫,近况堪忧。

股价、业绩双降

2021年,海伦司于港股上市,彼时被称为“港股线下酒馆第一股”,但上市以来,公司股价“跌跌不休”。

今年7月3日收盘价报收2.31港元/股,年初至今跌幅超35%。作为比较,上市初的股价高点为25.276港元/股,至今跌幅超9成,总市值从刚上市的近300亿港元缩水至7月3日的28.85亿港元,缩水近90%。

除股价外,公司近些年的业绩表现也难言乐观。

2021年至2023年,海伦司分别实现营收18.36亿元、15.59亿元、12.09亿元,连续两年下滑;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亿元、-16.01亿元和1.8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16.51亿元;收入占比较高的自有品牌毛利率也从2021年的80.2%降至去年的75.7%。

面对去年收入下滑,海伦司解释称,是由于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轻资产模式进行战略转型,主动调整直营门店网络,大力发展合伙人门店网络所致。

单店数据中,海伦司去年同店(年内营业超200天的门店)日均销售额为310.48万元,同比下滑8.5%;同店单店日均销售额为9300元,同比下滑8.8%。

靠关店“止血”

业绩走低的压力下,海伦司关闭了大量门店。

与其在港股上市之初提到的“2023年开出2200家店”的计划相悖,2021年至2023年公司门店数出现大幅下滑,分别为782家、767家、479家,去年同比下滑37.5%。

分城市看,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城市的门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一、二线城市门店数下滑的幅度较大,去年分别仅剩38家、186家,同比下滑52.5%、50%,三线及以下城市仅剩252家,跌幅为19.74%。

当前阶段,闭店策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员工成本、原材料费用的支出得到缓解。

年报中,2022年和2023年海伦司自有员工数分别为1637人、675人,同比下滑58.7%,削减超一半;外包员工4029人、2104人,同比下滑47.8%,员工数下滑明显。这使去年的人力服务开支仅2.99亿元,同比减少70.2%,整体人力成本减少超7亿元。

此外,公司原材料及消耗品支出也从5.62亿元下降至3.6亿元,同比下滑36%。多重操作下,海伦司去年实现扭亏为盈,取得归母净利润1.81亿元。

转型加盟能否挽回局面

近年来,除降低门店数量外,公司营销模式正发生改变。

海伦司在创立之初主要是靠加盟模式拓展市场,但在2021年冲击上市前,其全面整合加盟酒馆为直营酒馆。

因目前业绩下滑,海伦司重拾加盟模式。2022年,海伦司曾启动过一项“事业合伙人计划”,试水从全自营转向加盟模式;去年6月,公司正式推出了“嗨啤合伙人计划”,向加盟模式转变。

据介绍,“嗨啤合伙人计划”采用托管合作模式,品牌公司协助合伙人门店开业前的营建、招聘、培训等工作,并在开业后持续提供运营督导、IT、营销、供应链等支持。截至去年年底,“嗨啤合伙人”门店开拓至132家,直营酒馆、特许加盟酒馆、分别有255家、92家、二者较22年分别下滑398家、22家。

去年业绩中,加盟模式给公司业绩带来的贡献并不高。海伦司直营酒馆收入为11.03亿元,占比91.3%,来自特许合作服务、合伙人门店货品销售收入合计为1.05亿元,仅占总营收的8.7%。

浙商证券研报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轻资产项目“嗨皮合伙人”已看到实质性推进,但加盟商盈利稳定性以及转型加盟模式对集团公司层面盈利的影响尚需时日观察。

企业表现不佳之下,加盟商也可能存在较大压力。

酒业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从直营转向加盟,可以大大降低投资的负担,将房租、大量的现金投入转嫁给加盟方。但作为加盟方,除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企业强化培训和对其资源的赋能,在品牌、大数据、线上对线下引流方面给予加盟店更多支持,面对当前市场,加盟方也会有很大的经营风险。

多方承压之下,海伦司选择去新加坡“找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