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历史上的北运河纤夫行业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廊坊日报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达杭州。像一条流淌的绿色纽带,连接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一千七百余公里。有人曾经很形象地比喻,横跨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像个巨大人字的一撇,而南北流向的三千里大运河,就是人字的一捺。二者巧妙地结合,构成了中华大地上特有的巨大的人字型骨架。

京杭大运河,采用人工开挖与利用天然河道相结合所形成。其最北端的北运河,就是利用冀东地区大河沽河中下游原有航道所形成。沽河,是一条源远流长,水量丰富的天然大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在今天通州古城村设立路县。因此,路县以下的沽河又称潞河,元代开始称白河,泗河,运粮河。沽河发源于张家口地区沽源县东南群山之中,沽源县名称就是沽河源头之意。流经沽源县、赤城县、延庆县、怀柔县、密云县,在密云县城南与潮河汇流,再经顺义县、通州,与温榆河汇流,经香河县西部地区,在武清县境内接纳永定河,在天津三岔河口接纳子牙河、南运河,最后在大沽口流入渤海湾,全长约五百公里。大沽口,就是古代沽河入海口之意。

元代忽必烈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从蒙古高原迁都到大都(今天北京),使之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这一时期,还有外国使节、商人纷纷大量涌入,使得大都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大都会。为向大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物资供应,朝廷大力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元朝大运河,每年来往于水面的各种大型船只数量不下万余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航道。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整个清朝,北京同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常保持在上百万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南京迁都北京城,以及后来修建明长城期间,来自山东临清产的各种城砖、小麦,南方各省产的丝绸、茶叶、桐油,尤其是建筑皇宫所需的各种皇木,源源不断通过水路,运到通州,再辗转运到北京城里。大运河作为唯一的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对于南北经济流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就有“漂来的北京城”之说。

不同于海上运输业,大型海船走的是水位比较深的海上航道,并且航道位置多年固定不变,船只大多靠季风吹动风帆就可以航行。而大运河航运业是在内河里,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南运河、北运河航运业,受到海拔落差与水位深浅影响比较多,因此船只遇上逆流上行,而且没有顺风的情况,就需要大量纤夫拉纤航行。

纤夫业,俗称拉纤的。是在机械动力出现之前,为内河航运业提供人工动力的一个特殊行业,也是水上运输最累人的行业,分为专业在编人员和临时工两大类。元明清三朝,北运河航运业处在鼎盛时代,每年来往的大型货船不下万余艘。以每艘货船需要十名纤夫计算,纤夫数量巨大。

为了确保航运安全,朝廷在通州,和合站村,河西务等北运河岸边都设有国家级水上驿站,为过往船只提供各种服务,这些驿站都设有大量在编专业纤夫。而更多的是大型民间货船,遇上紧急情况,纤夫不够用时,就要在临近村庄招募一些农民,充当临时工性质的纤夫来救急。在编的纤夫,主管部门除了管吃管住以外,还要发给俸禄(工资)、衣服、鞋子等。而大量临时招募来的纤夫,就不提供住宿,也不发给衣服、鞋子,只是跟着所在船的船工们一起,吃上一两顿简单的家常饭,而作为报酬的劳务费,要比在编的纤夫高出很多。

在北运河沿岸的通州及香河、武清各村都有大量农民干过纤夫这个行业。这可是个十分累人的重体力活儿,体质稍微弱者,根本就坚持不下来。因此,从业者为体力强健的壮汉。在北方地区,内河航运业,主要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河流开河(河里冰全部消融,称为开河)后,到九月底封冻之前这段时间。因此,纤夫业还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特殊行业。

内河航运业还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是河道与堤防,第二是纤道。受夏天上游山区强降雨影响,北运河流域经常发生大的洪水,历来就有十年九涝的说法,造成的冲毁河堤,决口改道也是常有的事情。为确保航运安全,朝廷都会不定期整治河道堤防。据《通县志》记载: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五月,调发元世祖武卫亲军千人,修治河西务至通州大运河。

纤道,是内河航运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指的是河流两岸一定距离内供纤夫拉纤的专用道路,除了纤夫以外,社会上其他车辆无权在纤道上行驶。不论河流怎么改道,这条官府设定的的专用纤道,都会沿着河流一起畅通无阻。为确保航运安全,朝廷会不定期对纤道进行大规模整治。《通县志》记载: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迁张家湾至河西务沿河313家民舍,整治纤道。

王家摆村位于北运河中游西岸,是个以渡口而兴起,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该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村里还有一条历经几百年,东西走向的大街。沿着大街向东走,经冀东各县可以到达山海关,东三省。向西直通京津公路,再经安次、霸州、河间可以通往中原各地。大街与北运河交汇点,就在著名的王家摆渡口。

村东的北运河,当地人俗称为运粮河,简称运河。今年八十多岁的张老汉,从小就生长在这里,曾经亲眼目睹了当年无数纤夫拉纤,牵引船队北上通州的壮观场景。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是北运河最繁忙的季节。水面上来往的各种船只如同过江之鲫,灰白色的船帆遮蔽着了整条河面。

遇上无顺风的天气,随船而来的十几个纤夫,都赤裸着上身,光着脚。由于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上身和脚面都呈现暗褐色,脚心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按照约两米的间隔距离排成一队,每人把一条半尺来宽的布套子斜跨在肩头。拉纤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儿,需要上身斜着向前探出,使出几乎全身力气,双脚交替前行。因此,肩部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防止勒伤,布套子外形被设计成比较宽大,用来分散压力。布套子尾部连接着一根粗大的纤绳,十来根纤绳最后聚拢在一起,形成一根更粗的纤绳拴在船头。由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排在队伍第一的位置,这位长者多年行走在漫长的纤道上,是个阅历丰富的老纤夫。北运河航道哪里水深,哪里是浅滩,用眼一看就能判断出来。所以,他就是纤夫队伍的指挥者。

随着船老大发出一声:“弟兄们,吉时已到,开船!”负责掌舵的舵手双手紧紧握住舵把,把船舵调试完毕。负责指挥拉纤的长者发出:“哼!嗨!”铿锵有力的喊声,其他纤夫随声应和:“哼!嗨!”大家步调一致,拉着纤绳,艰难行走在坚硬的纤道上。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面对着满载货物的巨大货船,光靠一个纤夫的力量,绝对是拉不动的。“哼!嗨!”这声音是为了把大家全部力量协调聚集在一起。发出“哼!”时,大家上身都一致向前探出,按照节奏,右腿呈现弓字形,右脚用力蹬地。左腿在后,腿绷直,左脚用力蹬地配合右脚。“嗨”声音发出来,再迈出左脚,就这样双脚相互接替前进。大家步调一致,把力量全部聚集在纤绳上,才能拉动巨大的货船逆流前进。“哼!嗨!哼!嗨!”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几公里之外就能听得到。

今天的我们站在运河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倾心听着张老汉对昔日北运河庞大船队的描述,“哼!嗨!哼!嗨!”纤夫拉纤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