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选育良种”到全机械生产,盐碱地上何以“长”出粮仓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说起盐碱地,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贫瘠与荒芜。如今在东营,这一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通过改良盐碱地、选育耐盐碱品种、推广机械化生产等方式,盐碱地上也能“长”出粮仓。

7月3日,记者跟随“改革潮涌风正劲 齐鲁扬帆征新程”山东改革·媒体行集中宣传活动走进东营市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在田间地头了解这一改变背后的秘密。

走进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试验田郁郁葱葱,一望无边,这里种植着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多种类的粮食、绿肥作物。“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这里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也是有待挖掘的粮食储备用地,我们正通过这片实验大田选育出更多耐盐碱的良种。”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说。

据悉,目前示范基地建设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800亩,收集、种植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147种作物1044个品种;开展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区域对比鉴定试验220亩,承接了国家、省大豆、花生、小麦、马铃薯、牧草等565个新品种的对比鉴定试验。同时,还建设了育种试验田2000亩、良种良法配套试验示范田1.06万亩,通过科技创新向盐碱地要粮、要油、要蛋白、要健康,开展引种和选育试验的耐盐碱作物品种品系由当时的647个增加到现在的943个,选育的新品种(系)由当时的37个增加到现在的55个,作物耐盐碱能力、单产水平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充分利用各类研究成果,东营市不断推进盐碱地农业发展,构建盐碱地高效高产高质制种技术模式,种子产量提高15%以上,制种效率提高50%以上。“耐盐早熟田菁新品种‘鲁菁6号’高效高值制种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列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

如今,“科豆35”大豆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耐盐水稻“鲁盐稻69”亩产达498.17公斤;“济麦60”在3.65‰盐碱地平均亩产497.1公斤,创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新高……不断涌现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为向盐碱地要粮要油贡献着力量。

而在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记者看到了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对于粮食种植降本增效的巨大作用。

2014年7月,金丰家庭农场统一流转6500亩耕地,实施集中经营。其间,农场高度重视种子选择和种植方式的创新,于2022年开始试种春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田,种植面积共1200亩,玉米以“农大372”等品种为主,大豆则选用了耐碱性较强的“齐黄34”品种。

“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我们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金丰家庭农场总经理刘杰说,目前农场种植的玉米“农大372”品种从亩产800斤涨到1500斤,“大豆齐黄34”品种,从亩产200斤涨到400斤;小麦“师峦02-1”从亩产800斤涨到1200斤。此外,农场还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配备专用农业机械170台套,可为周边6.5万亩作物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齐静 孙雪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