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浙江3个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

浙江发布

关注

转自:浙江发布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首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浙江共3个案例入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浙江省宁波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等2镇(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近年来,浙江坚持和深化“优化、盘活、修复、提升”理念,积极打造空间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组合、政策融合、部门联合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批准实施942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重点打造了76个省级精品工程,形成了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特色保护”等各具特色的整治修复模式,有力助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此次入选的3个案例,小布带你看看具体做法↓↓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小古城村、径山村、漕桥村等村庄为核心片区,对13个村庄风貌特色和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充分发挥“统”的作用,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充分发挥“融”的作用,将各类项目建设统筹融合“一本账”,增强推进动力;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激发主体活力,深化在党建引领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

  • 顺时态,精准描绘发展蓝图。划分了“一轴三区”空间格局,以“全域联动发展轴”串联起禅茶文化体验区、禅城慢享休闲区和禅耕农旅示范区三大主体区块。

  • 塑形态,科学优化空间布局。一手抓“保红线”,率先建立“田长制”,守好“饭碗田”,推进“生态退耕、清洁田园”专项行动;一手抓“拓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 保生态,深耕厚植绿色底色。径山镇以村、山、路、河生态修复提升为重点,让废弃矿山还绿为宝,让苕溪水系重归清澈。

  • 强业态,奋力驱动发展引擎。通过“土地整治+”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改田成景、串田连路、连点成线,“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茶融合的业态不断进化。

  • 促文态,全面推进文脉传承。将浓郁的乡土气息植入千家万户,用围墙的“降围透绿”提升全村秀色,用老宅的“特色焕新”留住乡村记忆。

项目实施后,整治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至26443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增加至21599亩,盘活低效用地1031亩、存量建设用地500亩。完成绿道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小微水体清淤整治、河道水域和山体边坡治理等项目32个,农村人居环境和旅游区域周边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土地亩均租金收益从800元/亩提高至1500元/亩。

宁波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

宁波将全域整治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路径和平台,将整治规划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通过以“规划生成项目”作为方案谋划的前提,改变了以往零敲碎打、“项目拼盘”的传统整治模式。在整治谋划、实施过程中,始终将群众满意和共同富裕作为整治的主要目标,坚持贯彻共同富裕,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有效保障土地要素财产权益,将整治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 创新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市区两级公司合作、统一主体综合开发”的集成式整治工作模式,实现空间集聚、要素集成、力量集中、计划协同。

  •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市级整治规划纲要—县级综合整治规划—整治片区策划与单元方案”三级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形成全链条规划引导,做到与详细规划的融合协调、“一体两面”。

  • 严格实施监管。搭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数字化场景”应用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构建多方协同的考核评估机制。

  • 加大政策创新。出台全域整治项目审批工作指引等支持政策,积极探索“两线调整”机制和宅基地盘活、工业用地整治政策,保障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截至2023年9月,宁波累计完工子项目167个,完成投资431.6亿元,片区耕地更加集聚连片,实现新增耕地333.76公顷,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48.55公顷;片区生态更加美丽宜居,完成河道、林地、耕地、矿地等266.6公顷退化生态空间的修复;片区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工业用地集聚度提升0.3%;形成了一批示范案例,走出了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之下“精雕细琢”空间治理的新路径。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等2镇(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试点位于秀洲区新塍镇及高照街道(秀洲国家高新区),总面积8.56万亩,计划总投资45.1亿元。秀洲区加快推动项目区内城乡要素共融共通,以“千万工程”破局“大区小城”。

  • 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厚植“六田一水三分地”资源本底,加强全区统筹,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 筑牢粮食根基,多田套合引产业。首创农田退水“零直排”,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广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碎田”变“整田”,筑牢粮食耕基,延长“土地整治+”产业链、价值链;支持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 保障农民利益,强村富民谋长远。做好“人”“田”“社区”全流程管理,首创农民进城登记备案制度,共享城市优质服务。

  • 推进城乡融合,要素共融提效益。建立节余指标统筹调剂机制,推动要素跨越流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提高秀洲国家高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原有存量土地的能级优化转换。

项目实施以来,建成了2个万亩方,新增集中连片耕地8445亩,建成标准地1.2万亩,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流转,成功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流转经营1万亩,亩均土地流转费用由800元增长至1200元。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造了集聚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潘家浜村,年均接待游客人数超50万人次,仅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4.6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7万元。

编辑:杨彧嘉

责编:缪歌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