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被曝“跑路”两个月后,这家知名品牌又突然回来了!

郎club

关注

2个月前被曝在全国关店的高端健身连锁Space,7月1晚间突然在官方微信号发布了《致员工的一封信》,宣布将于7月8日重新开业,首批恢复营业的场馆是北京国贸商城馆与上海兴业太古汇馆。

《致员工的一封信》显示:“四月底至今的短暂分别,给您带来诸多不便,对此我们深表歉意。为了这次更好的重逢,Space为所有会员提供延长原有会籍90天的方案。”

北京史贝斯健身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为前索尼音乐高层Matthew Allison(马修),他创意性地将音乐与动感单车结合在一起。

最高光的2018年,Space宣布完成了1亿元的B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台湾创业者基金领投。在疫情之前,Space在融资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进,赢商网曾报道过,Space在北京太古里三里屯的场馆10个月回本,北京国贸三期场馆5个月回本,上海太古汇馆两个月回本。

Space门店不仅包括动感单车,还包括结合音乐的芭蕾、瑜伽和舞蹈等等。相比器械为主的健身房,Space以团操课的“健身内容”为主,大多数课程为45分钟到1个小时。Space定位中高端健身,消费对象多在25—45岁之间的中等收入人群,生活稳定,收入较高,缺乏运动,渴望变美变帅。此外,Space还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策展部,提供音乐素材给教练。

今年4月,Space向会员及物业方发布《告知书》,自今年5月1日开始,停止所有Space门店经营,公司将依法进入清算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5日,Space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发布了招聘信息。

被运营成本压垮的Space

业内人士向21记者透露,Space前几年大概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Space的门店几乎都在国贸、三里屯、兴业太古汇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而且Space场馆的空间比较大,2016年开业的北京太古里店占地就有900平方米。灯光音箱、洗浴间等加分配套,也拔高了Space的运营成本。

从Space最早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开馆时,出现在预售阶段用户排队刷卡买单的情况了,到后来会员宋晓铭(化名)却发现“来上课的人少了,三里屯馆的排课少了,国贸馆还正常。” 今年Space推出了一项新规定,如果约课会员少于四人将无法开课。北京的颐堤港场馆就常常出现因人员不满,课程被取消的情况。

Space以“课包”“月卡”的销售模式为主,单次课时费在100—288元。如果办理最高档位的月付卡,每节课可减少至59元。以中高端健身定位的Space,这样的定价并不算高,而约课人数的减少无疑增加了Space的盈利压力。另一方面,核心商圈的商铺一般需要提前付2~3个月的押金。

“课包”“月卡”的收入周期往往只有一个月,这就导致财务结算上出现错位,部分还未核销的服务被提前预支了经费

实际上,2022年开始,Space的衰退初现端倪。2022年,Space关闭了上海港汇恒隆店;2023年4月,Space杭州湖滨银泰店闭馆;今年1月,Space又突然关闭了上海新天地门店。彼时,各种质疑Space服务质量下降的声音已经出现。

今年年后,上海会员林萧(化名)发现她所在的门店“某几个当红老师迟迟未归,前台常常出现一些老师都不认识的陌生面孔。”宋晓铭也提到,“Space每年都有一到两次促销,都是针对课包的折扣活动,今年突然推出了月卡、年卡的促销。”

对此,拥有超8年健身行业从业经验的Space前高管申杭表示:“非正常节点的促销,超长时间的折扣卡,场馆器械或卫生逐步失去管理,教练只卖课不上课……这些基本上都算是一些跑路前兆。”

健身房行业洗牌

Space等健身房的倒闭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次教训,也是对健身行业的一次警醒。健身房行业的毛利率本就不高,会员消费的降低无疑加重了健身房的盈利压力。报告显示,2023年健身会员整体规模和年度人均支出双双下滑。付费会员总数约6975万人,同比下降了2.38%,年均消费金额为2952元,比2022年下降了11.19%,比2019年下降了27.73%,是近年来首次跌到3000元以内

申杭指出:“虽然健身场馆是一个‘LBS生意’,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生意,可以只覆盖点位附近一定距离的人群即可,但是每家场馆的纯线下健身服务所产生的营收也是非常明确且天花板不高的。” 

近两年,由于各种户外运动兴起,叠加疫情的影响,健身房行业遭受重创。去年2月,成立了20年的知名瑜伽连锁机构梵音瑜伽宣布停业整顿;5月,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50余家直营俱乐部和超130万会员的一兆韦德,被曝跑路;12月,连锁品牌舒适堡多家门店突然关停,陷入闭店风波。 

健身房频频爆雷,使得消费者们不敢选择年卡消费。月付制成为相对更适合现阶段健身市场的付费模式。以往的CHINAFIT北京体育与健身大会多集中讨论如何提高续卡率,但今年的展会上,月付制成了焦点,多个主打月付制的服务商在大会上分享如何月付以及借此引流,形成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

头部连锁健身品牌纷纷倒下的同时,小而精的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逐渐成为主流。在头部健身工作室中,中小型健身房乐刻运动、中田健身,占据了门店数量排行榜的前两位。以“小而美”为主基调的超级猩猩E轮后估值近10亿美元,乐刻运动获得高瓴资本、IDG资本、华兴资本、腾讯等机构投资。

商业健身市场的洗牌期正是创业者入局的好时机。报告显示,2023年新增的健身场馆主要以跨行进入的创业者为主。新一代的健身场馆经营者普遍年龄在30—41岁,学历更高、更注重科学化发展,跨行业经营者数量达到31.37%

对于健身市场的未来,申杭表示既期待又担忧:“未来从场馆提供基础健身服务、到离开场馆之后的消费场景开发、到教练的线下线上的专业能力延展……其实想象空间非常大,但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多就会导致行业混乱的现象。” 

人去楼空,电话不通?

起底预付式消费背后真相!

一直以来,美容美发、培训、健身、餐饮购物的商家都爱搞预付式消费,但货不对板,甚至商家闭店跑路案例频繁出现。到底什么算预付款消费?商家跑路了如何维权?消费者如何避免损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