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这些要牢记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邯郸晚报

王延铮 邯郸市第三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事药学专业10余年,具有丰富的药学工作经验和药学管理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类降压、降糖、降脂等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的合理性、临床诊断。曾在河北省第二医院进修1年,在医学相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血脂水平往往也“水涨船高”,他汀类降脂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家庭小药箱里。那么,服用他汀类降脂药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本期健康桥记者采访了邯郸市第三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王延铮,为大家解析他汀类降脂药的相关医学知识。

王延铮讲解,从学术角度来看,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节血脂药物,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并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以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

人体合成胆固醇在夜间最活跃, 而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限制胆固醇的合成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 因此短效的他汀类药物需要在晚上服用。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血浆清除半衰期较短, 在体内消除较快, 属于短效他汀类药物,因此建议睡前或晚餐后服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半衰期较长,在体内消除较慢,属于长效他汀类药物,可在一天中任意固定时间给药,也可以在进食或空腹时服用。

王延铮说,选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应从一般剂量开始,在无效或效果不佳,且无肝损害的情况下谨慎增加剂量;用药期间禁酒。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开始后1~2月复査肝功能,如无异常,则逐步调整为6~12个月复査一次。

他汀类药物临床实验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中,出现频率较高的5种不良反应分别是肌痛、腹泻、恶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和其他肝酶升高,不同他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有明显不同,国外有相关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引发肝损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2.绝大多数转氨酶升高<正常值上限3倍;

3.多见于开始治疗/增大剂量的头3个月内,一过性增高常见;

4.绝大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与肝功能衰竭无明确关系,肝衰竭与特异体质有关,有报道他汀可引起遗传易感个体的肝脏自身免疫攻击。

王延铮指出,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并进行监测时,转氨酶常或仅轻度升高可继续用药,但应连续3个月每月监测转氨酶1次,然后每3个月监测1次;转氨酶<正常值上限3倍的升高亦不视为他汀治疗的禁忌证,患者可以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部分患者升高的ALT可能会自行下降。

若患者出现肌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师。若转氨酶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则出现了该药物的肝毒性,应及时就医换药,也可以询问医师加用保护肝功能的药物。

慢性肝病患者开始治疗后每2周监测转氨酶1次,AST或ALT≥正常值上限2倍应停药并就医换药。

王延铮提醒,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要避免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四环素类、氯吡格雷、胺碘酮、非诺贝特、地尔硫卓、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联合使用,否则将增加发生肝损害的概率。中重度CKD(慢性肾脏病)患者合用他汀药物时,可能增加肌病风险。

总而言之,要严格掌握给药剂量,加强肝损害的检测,谨慎和其他肝损药物合用。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段明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