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守正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孙学工 荣晨

当前,中国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方向、真抓实干,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创举,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跃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同时,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站稳人民立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持了宏观经济与社会大局的稳定,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有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同时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但不少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缺乏有为政府的组织、协调和调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了起来,通过有效市场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高效配置资源;有为政府则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并通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发展方向。由此,中国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11位上升到第2位,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中国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初期低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到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未发生经济危机的国家。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效率上有优势,但也存在市场失灵、经济危机等缺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优势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既未爆发国内的系统性危机,也有效防范了国外危机的传染,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都规避了重大负面冲击。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华民族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市场经济不加抑制会出现收入两极分化现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对此束手无策,原因在于其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使政府无力采取应有的调节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过去40多年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大约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5%。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球发展报告2023: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指出,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两大支柱是基础广泛的经济改革发展和政府主导的扶贫战略与政策。其中,基础广泛的经济改革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新的机会,并提高了收入。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战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代化国家建设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要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经济发展因而也要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第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正在重塑“技术—经济轨道”,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历史经验表明,能否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引发生产力质的飞跃,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打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牢牢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急剧增多。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美国等国家以“去风险”为名行脱钩断链之实,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制造业回流”等加快构建

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供应链体系,以“国家安全”等名义围堵技术、设备、人才向我国流动,延缓我国技术进步,近期又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并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遏制我国优势产业发展。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机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守正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第一,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之新。中国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确保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同样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党的坚强领导也是克服改革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保障,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复杂,只有发挥好党把方向、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的作用,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把改革推向深入。

第二,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守住的“根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推动改革,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研究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力弘扬理论创新,勇于突破旧有观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新成果。

第三,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孙学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研究员;荣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