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养优秀产业队伍

成都日报

关注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养优秀产业队伍

童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今年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由此看来,以“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中国在培养造就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领域已经按下了“快进键”、吹响了“集结号”。

成都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集聚要地

科技强则国家强,产业兴则国家兴。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已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我们需要大规模创新型人才与国家战略人才的发展支撑。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连续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梯度培养并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了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基础,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全国公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2亿人,其中工程师数量已达2060万人,大国工匠87名(2024年计划培养200名),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30%)。另外,从成都市产业人才数据看,我市技能人才总量292.16万人,其中工程师数量超10万人,“成都工匠”评选总数达3060名,高技能人才92.13万人。当前,成都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集聚要地和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城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新理念。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更加依赖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产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掌握新的技术方向、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整合新的劳动对象、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在前沿技术转化演变过程中发挥关键推进作用,为加快建设“工业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贡献人才力量。必须客观认识到,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仍然面临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技岗不匹配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培养造就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技术推动能效。

培养造就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推动一体化改革,一是着眼我国科技创新同人才培养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要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对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持续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卡点痛点,实现教育资源、科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跨界协同,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创融汇贯通。二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大型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下,实现科技攻关同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造就更多符合“四个面向”要求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是激活关键要素,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国会加快培养高水平、有知识、懂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客观要求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技能价值导向激励机制,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更好激发劳动者的创新积极性。一是激活政策要素,构建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分配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提升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强化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为弘扬工匠精神等各项改革提供基本支撑。二是激活平台要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产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集聚和使用国际高技能顶尖人才,增强我国技能人才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平台影响力。三是激活环境要素,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及一系列重要领域进行系统人才布局、流程再造、制度重构、资源重组。进一步发挥各地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人才资源和独特环境,实现差异化、错位化、特色化发展。

三是聚焦主要领域,推动产业人才数智化转型

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陷入瓶颈的局面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为世界经济发展换装新的引擎。在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产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制约数字化转型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因素。据市场调查统计,我国产业领域数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

加快产业领域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一是深入研判市场需求,适当增设数字技术新专业。高校及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优化设置新的产业人才培育课程,把数字技能课程与行业技能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真正具备通过数字技术和工具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二是推进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数字行业产教衔接。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数字化转型企业参与产教衔接,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建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强化在师资互通、课程培训、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加强数字技能社会培训,赋能基础从业者数字化水平提升。各地在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时,增加数字技能培训内容,面向新技能新职业,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四是积极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竞赛。重点围绕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匠人匠心”融合发展,举办各种涉及数字技术类项目的职业技能竞赛。五是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积极推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工业互联网3个职业技术工种。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