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把超级水运工程装进实验室 部天科院科研重器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万里长江滚滚向东,是全球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制约了长江航运能力的提升。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设”,标志着这个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超级工程”距离正式落地越来越近。

雄伟的三峡大坝、新奇的梯级船闸、挺拔的青翠山峰、汇聚的江河流水……在天津滨海,一座占地面积接近标准足球场大小、几何比尺1∶100的三峡水运新通道整体物理模型,提前展示了这一重大工程的恢弘磅礴。

日前,记者跟随“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主题采访团,来到这一超级模型的缔造者——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探访了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如何“再现”极端水浪、开启土体“时空旅程”的科学公开课。

突破关键技术提供一流支撑

“三峡水运新通道就是在三峡老船闸的左边再开一条新的通道,老的船闸通过能力是1亿吨,新的船闸接近1.8亿吨,两个加起来接近2.8亿吨的规划能力。”站在“三峡坝体一侧的山顶上”,部天科院内河港航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明进指着脚下一条更长的航道说,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新通道船闸线路布置、船闸进水方式、通航条件以及新通道船闸与既有船闸和升船机的相互影响等关键技术问题。

可以预见,三峡水运新通道将使得枢纽通过能力和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沿线航运量、沿江产业布局都有望再上新台阶。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公开复函中透露,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研究工作和深化项目专题论证工作已形成初步成果,正抓紧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

“目前,三峡水运新通道的项目研究进展整体还是非常快的。”张明进说,部天科院内河中心承担了“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船闸进水方式和上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将有助于解决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建设面临的船闸规模大、地形条件复杂、工程线路长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千吨级船舶“穿山过坝”

生活在不沿江不沿海的贵州,站在思林枢纽大坝上,想象着重达1000吨的轮船排在乌江上,浩浩荡荡地驶入一条长2.6公里、宽18米的江上隧洞中。千吨级船舶宛若游龙,在黔贵大地的崇山峻岭间自如穿梭,承载着大宗货物驶向远方……除了三峡水运新通道,部天科院内河中心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水运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正在重点突破另一种新型通航工程——通航隧洞。

“该技术是公认的穿越高山峡谷工程中,经济且影响较低的通航方式,更是通航领域的前沿工程技术,但在狭小的限制水域航行,船舶操纵难度增加、甚至面临航行安全风险。”张明进介绍,团队相继突破了通航隧洞平面布置与断面尺度设计方法、长隧洞航行安全保障技术,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工程语言、运维方案,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模拟方法、前沿突破在内的“千吨级船舶隧洞通航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15座通航隧洞相关工程研究,部天科院直接参与其中10座隧洞的科研工作,在构皮滩二线长距离隧洞体系、乌江沙沱弯曲隧洞式中间渠道、清水江白市隧洞式引航道等工程中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乌江构皮滩一线通航隧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运行的通航隧洞。

在这些前沿科技研究的牵引下,部天科院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蹄疾步稳。当前,部天科院承担的6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水运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在引江济淮、平陆运河等重大水运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海底悬浮隧道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等50余个重点工程建设;陌生海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企业海外港口建设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水运基础设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我国水运设施长寿命建设技术跨越发展;港口船舶绿色生态技术创新与应用填补了我国智能洒水抑尘联动控制技术空白;水路危险货物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构建了港口企业多维风险系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部天科院院长戴明新表示,下一步将聚力攻关,大力推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走深走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实施、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为持续推动水运交通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