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培育江苏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媒体滚动

关注

□ 王聪 黄南

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交汇叠加,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未来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领域,更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将“未来产业培育”作为重大任务,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的目标。围绕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加快实施江苏未来产业培育计划,重点聚焦未来网络信息、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型储能等产业前沿,培育和储备一批全球有竞争力、国内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特色集群,对于江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强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重大平台,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一是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我省优势特色领域,积极创建更多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商业应用”多层次全流程的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装置等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实现基础研究与未来产业贯通式发展。二是优化现有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本领域掌握未来产业核心技术的科技“特长生”。加强对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考核,优化运行管理机制,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提升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能力,不断完善区域性技术创新布局框架体系。三是强化源头性技术供给能力。积极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实现更多未来技术新突破,提升源头技术供给能力。加快在6G、AI、无人驾驶、量子科技、虚拟现实等领域搭建开放共享平台,加快技术集成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全球成果转化新高地。一是建立未来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围绕全球成果转化大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全链条创新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鼓励和协助行业骨干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融通的未来产业创新范式。积极培育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链。二是建立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孵化机制。积极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未来产业孵化链促进颠覆性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强与国内外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重大技术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不断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推广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布局建设一批贯穿从研究开发到应用示范全链条的未来产业中试基地,加速前沿科技应用迭代。实施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强化未来科技在节能环保、公共健康、安全韧性、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场景式创新。

培育经营主体,筑强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一是引培一批未来产业头部企业。积极发挥头部企业在未来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二是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物种企业。围绕在行业细分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等具有高技术和高价值的新物种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新物种企业精准挖掘机制。加大对新物种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培育孵化、融资、上市、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精准施策。三是创新未来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未来产业风险补偿资金池,满足未来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企业融资手段,提升“长线资本”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参与度,统筹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打造金融服务各梯次未来产业中小企业的专属平台。

强化要素供给,构筑高端人才强磁场。一是重视高端复合型人才引培。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平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大力推进国家“双一流”“强基计划”以及高校院所未来技术学院等的建设,培养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二是完善高端创新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构建国内外重点人才和科研团队的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对接机制,完善奖励标准和配套便利政策,做好引导与跟踪服务。顺应未来远程工作、弹性工作等非传统就业趋势,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赋予高端创新人才更多学术自主权和项目话语权。三是建立容错纠错的创新环境。加强开放自由的创新环境保障,及时感知未来产业对制度及产业政策的需求,开展制度先行先试和政策创新。对处于研发阶段的未来产业,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主体在“安全空间”内试错创新。

(作者分别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均为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经济发展与中国产业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与机制研究〈19BJY093〉”的阶段性成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