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减”三年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通过作业的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资源的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海实施“双减”三年,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减轻了,素质拓展活动增多了;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了。

第一教育推出“‘双减’三年”栏目,聚焦上海“双减”的特色与亮点做法,一起探寻“双减”三年来的变与不变,共同见证当下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本期聚焦的主题是校内外合力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海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如何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教育?三年来,上海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系统推进本市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等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二附初、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实验区、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找出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途径。此外,上海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集团为试点,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

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创立“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用于综合评价区内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指标分为基础性、个性化两类,建立了8项一级指标,从普众参与、活动丰富、实践探究等维度进行探索实施科学教育的浦东模式。科创教育指数迄今实施四轮,共计上千校次参与。“科创教育指数”引领浦东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学校顶层设计、师资培养、实践探究和课程转型等方面的内涵促进,起到积极作用。

上海市徐汇区科教资源汇聚,多年来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并实现全学段全覆盖,创建了“科学家进校园”等一批品牌教育项目。徐汇区中小学共有5万人次参加STEM课程项目,30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目前,徐汇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开发科学类校本项目1500余个,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教育。比如在徐汇中学,学校完善12个工程领域32门科技项目、23门科艺融合项目,以及23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提供硬件保障。

上海市普陀区发布了《上海市普陀区科创人才苗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形成科学类校本课程体系,各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每周开放实验室10次。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发设计了七大类86门课程,每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160余场,辐射1.8万多人次。区域积极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中国首批航天员陈全等优质科教资源,同步开放区内科技场馆,每年开展科普活动近百场,惠及学生上万人次。普陀充分发挥“中华武数”科创品牌育人价值,上海电科所、上海司法鉴定研究院等4家院所与区内4所学校已成立科教联盟合作试点,并聘请化工院总工程师等6家区内科研院所科创带头人成为“科学副校长”。

上海市虹口区“科学—工程教育中心”近日揭牌。未来中心将通过对接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构建“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创设创意思维、结构分析、能源动力、通讯控制等实践项目,实现“关注学生创新意识、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总体培养目标。同时,上海科技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等6家单位被授牌成为虹口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上海市宝山区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累计覆盖1.6万余个家庭;打造“宝山100”科创人才培养行动,成立“宝山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2023学年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科学体验营活动,共计132场,辐射学生超过5.2万;编制科普教育地图,打造出门15分钟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圈。宝山区还依托“未来宝”数字基座,编制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包;创设“夏照帆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构建5个高校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点,开发14间科技创新实验(工作)室;与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紧密合作,开展培育“太空种子”等活动。

“双减”三年来,上海积极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馆校合作”,引导社会专业机构向学生公益开放,丰富“科创教育电子版图”。例如,黄浦区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组织百位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技副校长,带动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水平。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11位青年科学家团队入驻黄浦区格致中学智能制造、大同初级中学STEM课程、曹光彪小学环境工程等11个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在大同初级中学,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团队结对,通过项目孵化,指导校内教师,并开展“‘AI未来家’计划”。该计划由AI教育专家指导,根据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AI未来家”的主题,建设从六年级至九年级进阶完整、学习和实践相融合的教育课程内容。

上海还积极探索从课堂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内外发力,汇集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和校外各类科技场馆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优化科学教育校外资源供给,形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上海市嘉定区,有一个让学生向往的科创之地——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集”是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聚合,“散”是对教育成果和教育影响的辐散,为区域中小学生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开放式科创空间。近年来,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首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普及、升维、高阶”的三级综合课程体系,围绕“产业”和“文化”两大区域特色共分为八大主题,面向中小学开发了30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线上项目资源,目前已经实现了三个100%覆盖:即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100%覆盖;区域内中小学校100%覆盖;人工智能课程100%覆盖。

2023年6月,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成立,并启动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宝山区人民政府联合建设而成,将试点探索基础教育从“教研”为重转变为“教研”“学研”并重的工作机制,转变“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以学习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点,为全市“未来学习样态与学习发展”提供方向性研究。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由上海市教委依托上海大学成立,以建设创新型、智库型、国际化的一流科创教育机构为目标,重点开展科创教育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等工作,积极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头部企业等资源汇聚整合机制。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现已开展相关子课题研究10项,研究内容包括青少年科创教育理论与制度研究、前沿科技向教育资源孵化转化内容体系研究等。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激活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去年6月启动以来,征集到的各类问题超过10万。

作者 | 洪卫林、严旦华、刘晓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