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财政资金“活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谭罗敏

通 讯 员 胡云峰 郑诗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浙江省统计局和省科技厅每年联合发布一次全省及各设区市的创新指数,作为反映当地科技创新能力的参照指标。根据最新的创新指数报告,嘉兴创新指数为236.2,比全省指数高出33.5,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科技创新动力澎湃的背后,离不开财政“活水”的滋养。市财政局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加快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财政运行持续面临“紧平衡”压力的情况下,近3年,财政科技投入仍保持同比增长超18%的稳定增幅,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头雁”领航

“真金白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

市财政局不断加大对我市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头雁效应”与战略支点作用。2022年,嘉兴市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预算安排10550万元,2023年预算安排17750万元,同比增长68.2%,2024年预算安排25910万元,同比增长46%。

2020年7月,在嘉兴市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共同谋划下,一场名为“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的行动计划在嘉兴全域展开。目前,我市累计投入12.8亿元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园区建设、技术创新;出台《关于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具有先进水平新型创新载体的若干意见》,对重点实验室的年度支持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起着“头雁”的引领作用,带动“群雁”齐飞。目前,研究院已设立重点研发平台7个、研究所(中心)50余家。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从科研成果的诞生到其落地为具体产品之间,一直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个鸿沟也因此被称为“死亡之谷”。为此,市财政局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

常态化开展院企银企双向对接活动,为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搭建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已举办20场院企银企双向对接会,发布科技成果205项,签订院企合作项目89个、银企合作项目63个,签约授信金额达42.64亿元。

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实施《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或与我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合作,加快导入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可行的科技项目,并在嘉兴开展转化孵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开展“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改革,探索“贷、保、投”联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雁阵”齐飞

精准施策激励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链条中最为关键、最为活跃的基础支撑,也是助力嘉兴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大底气和优势所在。

“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代表了新经济新业态,引领着社会创新,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市共有“独角兽”企业3家,分别为合众汽车、太美医疗、福瑞泰克,数量与宁波市并列全省第二位。

盛产“独角兽”的背后,是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形成了“雁阵”齐飞的创新矩阵。落地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打造一批领航型龙头企业……在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今年也不断传来嘉兴企业突破的好消息。

聚力核心科技攻关,我市共安排1.8亿元资金支持省科技重大专项、长三角联合攻关等中央和省科技计划,统筹设置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采取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度,我市的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立项数居全省第二,实现全市规上工业百强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同时,通过精准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让企业发展轻装上阵。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对符合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研发费用达到100万元以上且增幅达到15%以上的,按研发费用增量的10%给予补助。今年,全市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80家、高新技术企业1529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4家。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让科技成果“转得快”“转得好”。我市联合设立科技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围绕七大先进制造业的中早期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内企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认缴资金8.1亿元,已举办产融对接品牌活动近400场次,成功投资项目8个,其中嘉兴本地项目2个,投资规模3.02亿元。

“头雁”领航,“雁阵”齐飞,财政资金“活水”正激发着科技创新活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