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方案凝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近年来,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通过粵桂对口帮扶,携手推进乡村振兴。图为铜板屯村民罗桂枝(左二)、杨莉(左四)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妇女一起交流。新华社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十余年来,通过“改革”的“关键一招”破解了各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将承担起新一轮的重要使命。

    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推出一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家谈系列报道,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探讨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 张洽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如何全面准确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从路径、趋势、策略、红利四个维度进行辨析后,可以发现,中国方案是符合大国现代化实际的,是凝聚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路径之辨:人口规模差异使中西方现代化方式迥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仅有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

    应该如何看待人口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雪冬表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需要从人口开始。因为在谈论现代化的时候,讨论的是一个群体的现代化。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杨雪冬表示,这是因为有着把人口转化成人民,继而凝聚共同的人心的不同过程。实现现代化有很多路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现代化路径,就在于它能够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然后形成一个政治共识,产生集体行动。所有成功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能够把人口、人民、人心三者有机结合的道路。

    中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有着较大的差异。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红玉总结了三点:

    其一,从总量上来看,全球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论是国家数量还是人口总量均偏少,尽管从时间上来看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约300年。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实现共同富裕、覆盖人口达14亿多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其二,从单个体量来看,全球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多数称不上大国,甚至以小国居多。由于西方国家规模偏小,由此带来西方学者关于本国和本区域的研究是基于小国基础,一旦到了人口体量偏大的国家,西方理论很显然显现出“水土不服”和实践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其三,从本土特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特点表现为兼具多种特色。中国幅员辽阔,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均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中国的发展一定是走一条兼具历史传统、国情民情和地方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首先尊重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事实。

    文红玉表示,实践证明,现代化任务的普遍性只有在各个国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具体性中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现代化既没有单一的标准,也没有现成的配方,应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国情,走出多样化的道路。中国将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趋势之辨:三大特征应全面客观认识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对此,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经历过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出生人口回弹小高峰以后,我国出生人口总量下降较快,少子化趋势加速演进。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也在加快,这将对我国老年健康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人口空间分布调整的重要特征。贺丹表示,当前,在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人口向城市、城镇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仍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对于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川川表示,“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一定程度上是区域间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发展不平衡的一种体现。一方面,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说,少子化、老龄化特征更明显的地区人口死亡率更高、出生率更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就更低,更容易出现人口负增长;另一方面,就人口机械增长率来说,由于流动人口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构成,人口净流出地往往面临更突出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因此,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少子化、老龄化的特征和成因。

    对于当前人口特征存在的部分认识偏差,张川川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一,少子化、老龄化不是一种负面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表现。正是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环境变化、创造稳定生活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也愈发强调技术要素投入,多子女化的策略不再成为生产生活的优势选择,进入老年期的人口数量增长,并在国家力量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下获得充足的生活资料,从而出现了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第二,少子化、老龄化不是中国独有的人口发展特征,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现代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的人口转型,并最终进入到少子化、老龄化阶段。由于文化传统和移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东亚地区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少子化、老龄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迅速萎缩。在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人口规模庞大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日本、德国、法国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的国家普遍通过立法延长劳动年龄。随着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和适合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口年龄段的延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第四,少子化、老龄化通常伴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对冲劳动力规模减小和成本上升的长效手段。我国人口在向少子化、老龄化转型的同时,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出现了大幅上升。

策略之辨:“少子”与“老龄”分类施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对于少子化。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家层面密集调整生育政策,2013年年底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年初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实施“全面三孩”政策。

    为此,国家全面深化生育政策改革,推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2022年8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予以一体考虑,细化“全面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强调精准发力与综合施策。

    如何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要加强统筹协调,努力解决一批群众关切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减轻家庭负担。杨文庄指出了四个方向,即着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对于老龄化。

    2021年6月,紧随“十四五”脚步印发的《“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从养老服务等四个方面,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时代优化工作,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从有到优”;2021年10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制定,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及养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2年2月,《“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发布……国家层面的这些方案和规划从宏观上指导着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方向。

    而在今年年初,国办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

    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成为新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主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医疗卫生等方面需求,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智慧健康养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例如,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总经理胡月明表示,深圳幸福健康集团目前已建成深圳市智慧居家社区养老信息系统,并在运营的所有四级养老服务项目及深圳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落地了长者助餐等8个智慧场景。

红利之辨:从数量到质量,从人口到人才

    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意味着人口红利发生了哪些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巨大的人口规模代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过去,人口红利多被看作是劳动力的数量。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巨大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陆杰华表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为挖掘质量型人口红利,比如释放教育红利、性别红利等。以性别红利为例,在人口发展的新阶段,营造性别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支持女性的劳动参与和社会参与,并通过多层次的性别平等实现新的经济效益,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2016年3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卢伟、李晓琳表示,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才红利新优势正在显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更加重视人口素质和质量提升,加快塑造新时代人才红利。一是着力提升人才供需衔接水平,释放结构性红利。二是探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制度性红利。三是不断强化跨区域人才合作,以改革释放更多红利。

    例如,以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推动人才培育和回流,支持中西部地区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更大力度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下大力气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近日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教育体制,健全普惠制托育和学前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面向实际需要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广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体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真正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