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返乡主题片,以真情暖人心

齐鲁晚报

关注

裹起温柔壳,重返云边镇。热映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以小镇打工人刘十三(彭昱畅饰)的返乡生活为故事主线,艺术化再现了当代“洄游”青年心向原野、自我疗愈的心路历程。导演张嘉佳作为原著作者,对笔下畅销IP《云边有个小卖部》进行了忠实的影视化改编。通过对云边镇人情世事的抒写,乡野真情自然流露,治愈了刘十三,也治愈了观众。

刘宗智

实习生 陈佳佳 济南报道

治愈系返乡

从《去有风的地方》到《我的阿勒泰》,从《走走停停》到《云边有个小卖部》,影视创作掀起一股“返乡潮”。无论在外如何,故土永远是游子的倚仗。“返乡”就像是打工人给自己安排的职场“gaptime”(空窗期),用一场远行为高压生活按下暂停键。与精致的都市生活不同,乡野日常质朴粗粝、简单纯粹。以“返乡”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在平凡中捕捉这种“慢生活”之美,展现“田园野趣”。与“返乡”情节相匹配的,通常是主角职场、情场的不顺。《云边有个小卖部》中,“报喜不报忧,有家不愿归”的刘十三正是无数小镇青年的缩影。只有在深夜宿醉后,刘十三才有胆量瘫坐床前,幻想一辆逃离的火车——带他穿过逼仄的廉价出租屋,飞驰奔向遥远的家乡。

清明档电影《草木人间》同样表达了对乡土的依恋之情。然而,相较《云边有个小卖部》治愈系的温情表达,《草木人间》更为内敛沉重,乡土情怀的背后潜藏着更大的叙事野心。《草木人间》中,导演刻意塑造了一个在贪欲中迷失的中年女性,凸显拜金主义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冲击。影片中的采茶人被城市欲望驱使,抛弃故土,背井离乡。为争夺利益,人性扭曲异化,暴露出阴暗一面。

以“人间至情”为抓手,《云边有个小卖部》选择打造“暖色系”治愈故事,讲述小人物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赌场老板牛大田为爱金盆洗手,小混混毛志杰最终知晓了姐姐的心意,命途多舛的流浪儿“求求”在村民呵护下长大……云边镇一连串的邻里小故事将剧情勾连,带领观众探寻爱的真义。其中,主角刘十三与外婆王莺莺的互动泪点满满,“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亲情悲剧引起广泛共鸣。在重新寻找人生价值坐标系的路上,光亮和暗影同在,温暖与遗憾并存。远离城市喧嚣的这段“返乡”经历让主角刘十三得以重归山野,审视自我,与平凡相处。除了静谧纯朴的田园风景,以“返乡”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还为观众带来情绪盛宴,动人的“慢故事”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情绪化表达

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刻画了不同维度的人间至情: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谊……原著中不少催人泪下的名场面都被移植到影片中,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片中刘十三返乡后见证的每一段小镇故事,后续几乎都会落入人设反转、真相大白的“团圆”模式。云边镇的小人物日复一日,上演着可以预见结局的老戏。过于套路的表达让电影陷入“煽情”争议,成为小情绪堆积之作,本应温馨的治愈情节反倒显出“俗”来。为了能将原著浓缩成131分钟的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加快叙事节奏,没有在成片中余下太多时间烘托气氛,铺垫前因后果。片中赌场老板牛大田与秦小贞的相恋原因并未交代清楚,故而剧情发展至泪点时,观众也无法共情,难以理解两人为爱情所做的牺牲。阅读文学作品时,即使再感性、文艺的表达也不会显得肉麻。但是同一句话一板一眼地出现在银幕演员的对白台词里,却容易显得矫揉造作。《云边有个小卖部》想要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鸣,就不能拘泥于文学作品中个人主观的情绪化表达,必须完善影视逻辑,完整叙事框架。

近年来,文学作品影视化成为潮流。从爆款大剧《人世间》到口碑短剧集《我的阿勒泰》,大胆创新的影视改编不断拓宽文学价值,探索IP潜力。作为手握诸多热门IP的畅销作家,张嘉佳并不是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著作影视化。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到《摆渡人》,再到《云边有个小卖部》,张嘉佳的影视改编路似乎总是“水土不服”,可见好的改编并不是简单地忠于原著就能实现。改编者应当在文学、影视两种叙事口吻间自由转换,借镜头解码文学,探析深蕴,传递光影之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