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周平红 打开一扇扇治疗禁区大门 让中国内镜技术领跑全球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周四下午,中山医院内镜手术室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一边娴熟地操作内镜,一边向大家讲述手术操作的细节和病变观察。在他的手中,内镜已不再是检查工具,而是成为了一把真正意义上的手术刀,也是医疗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赛道的代表。周平红的一次次创新,形成了全球内镜新标准和新理念,让中国内镜治疗技术跃居全球领先地位。

处于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不仅会看病救人,还是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临床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新技术、新方法予以突破,带来本质性的改变,满足患者需求,提升治疗效果,这就是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公立医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勇闯内镜医学“无人区”

今年4月举行的2024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周平红分享的一台手术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28岁的女患者被诊断出食管黏膜下存在巨大肿物,如果开胸切除部分食管,意味着她可能要进行消化道重建,并面临食管瘘、食管狭窄等风险。然而,周平红凭借创新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采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食管外纵隔腔内,仅用75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这样一台内镜下“超微创”破胸膜肿瘤切除术,标志着中山医院在内镜微创切除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胆大、心细、志气高——这是业内对周平红的评价。他在内镜世界精研30多年,几乎每年,都会为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他将内镜手术的禁区之门一扇扇打开,手术的难度不断刷新着世界高度,患者的年龄、病种和消化道管壁的限制也被一一打破。

周平红最初是一名外科医生,抱着“多掌握一门技术”的心态,他主动报名学习内镜操作。2006年,他出国进修,回国后开始琢磨如何把我们的水平也提升起来。为了“找感觉”,他还去附近肉联厂买猪肉,把绣花针加工成针刀来练手。2007年,他独创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201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无切口、微创伤根治贲门失弛缓症,这是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POEM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2016年,周平红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用内镜切除腔外肿瘤,打破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2020年发布在消化界顶刊《GUT》的新闻,树立了世界内镜学的中国“金标准”。从初始的“学习”,到后来的“创新”,再到此后的“超越”和“引领”,周平红书写了我国内镜治疗领域的传奇。

“中山内镜”成世界知名品牌

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研发创新,被视作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赛道之一,事实上这一赛道的关键推手是一线使用者,是实施各类高难度超精细手术的医生。

2011年,中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第一次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展示在世人面前,周平红行云流水般的技艺令全世界同行刮目相看。此后,“中山内镜”成为了全球知名品牌,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同道也纷纷来沪学习新技术,其先进成果已推广至全球400多家医疗机构。

今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患者安德鲁跨越大洋,慕名来到中山医院。他被诊断患有十二指肠多发黏膜下肿瘤,但对传统的外科手术存在顾虑。而周平红利用镜下切开刀精细操作,避开复杂血管和神经,精确、完整地切除了肿瘤。这一过程如同“在气球上切豆腐”,周平红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患者第二天即出院,还发来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过去,医生在治疗十二指肠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外科手术,但现在我们已能成熟地施行十二指肠病变的内镜下治疗,突破了一系列禁区。”

如今,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检查量突破18万例,年内镜下的手术量也高达2万例。为了让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每年还要举办6—8次学习班,全国的进修医生抢着报名。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患者

在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意味着要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周平红看来,这种追求体现在技术创新、器械创新和理念创新上。“创新的灵感来自临床痛点,来自医生和患者的迫切需求。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付诸行动,善于总结,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临床。”

周平红带领团队开发国产化内镜诊疗设备、生物制剂平台和内镜人工智能系统,已获得国家专利超100项,40项已完成转化。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医协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以往患者饮用肠道准备剂时,存在口味不好、难以一次性喝完等问题,团队研发出一款“新药”,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和普通泻药相比,有更好的味觉体验,在饮用量上也减少了。

“我们还研发了集九大功能于一体的all-in-one圈套器,用一把圈套器完成内镜手术全过程,其间不需要更换其他器械,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周平红兴奋地说。

他不仅鼓励创新,还想方设法为年轻医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成为临床创新最活跃的代表。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现在团队每个人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内独当一面的专家,一个月前,中心徐晓玥博士参加美国“内镜世界杯”凯旋。

内镜中心的护理团队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比如改良适合内镜手术的病床、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仪器车、设计方便取用的无菌手术包支架等等,一次次地将工作流程精细化,高效支持配合内镜诊疗。

周平红有句名言,“只要是内镜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内镜科研的领域”。他说,医疗领域的创新之路没有尽头,期待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本报记者 左妍

【人物名片】

>>>周平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国际知名内镜微创治疗专家,大国工匠、上海市劳模、上海市科技精英,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行业链接】

近年来,上海依托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在医学创新、临床研究和转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打通了各项“创新—落地—迭代”的路径,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医疗健康产业转型升级,重新定义医疗健康产业的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