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效节水农田面积有望达到25万亩

兰州日报

关注

当下,秦王川大地的小麦进入了生长关键期,麦苗陆续抽穗、麦粒逐渐成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位于赖家坡的中川园区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上,职业农民王淑英正在忙着给这些努力向上生长的小麦浇水。“这里有1000多亩地,从播种到收获,要浇七八遍水,浇一遍水也就四五天的时间,我一个人完全能管得过来!”说起自己如今的工作,王淑英感到非常骄傲。

一个身材瘦小的女人能管护得了1000多亩地?这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数据代替经验,设备代替人力,昔日的“苦干家”变成了如今的“指挥家”。王淑英说,当了一辈子庄稼人,昔日熬夜排队、挥铁锨、抡锄头、打毛渠,查看漏水、挖土堵口式的大田漫灌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需走进云控中心,操作一下设备,地头的水泵就会启动,汩汩清水沿着管道缓缓流入田间,水、肥直接“喂”到小麦根系。

传统大田漫灌一年到头只需要浇三次水,如今有了这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后,浇水次数却变成了七八次,这样还划算吗?

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仇小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传统大田漫灌,一亩地一次用水近130方,一年下来要用将近400方水,改用滴灌,一亩地一次用水才20多方,一年下来用水200方多一点,你说划算不划算?

不光省水省肥,人还少“遭罪”,作物产量更高。如今,在新区,这项技术已经不算是新玩意儿了。近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建设的2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处处可见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一条条滴灌管带搭建起一张“活”的灌溉网,科技的力量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成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

在铧尖村的油菜制种基地,现场技术负责人何亮也向记者“晒”起了这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技术的诸多好处:“你知道为什么两道地膜的间隙很少看到草嘛?那是因为我们的滴灌带精准铺设到了每棵作物的根部,这些有间隙的地方根本没有水,能长出草才怪呢!而且你别看现在这表面的土壤很干,实际上有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是完全够的,不信你拨开表面的土壤看看,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都是潮潮的呢……”何亮感慨道,正因为有了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新技术才得以大显身手,解放了农民双手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量质双升”。

在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区农林水务局农业科负责人李江山向记者介绍,通过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撂荒地整治、生态修复、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建成“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高效农田末端用水体系,同时合理布局水源工程、首部枢纽、配水管网,建设蓄水池64座、总库容31万方,配套相应泵站、干管、支管,强化了农田供需平衡调节能力。如今,秦王川片区耕地地力贫瘠、分布零散、大水漫灌的发展短板不复存在,土沟渠和自然河沟引水过程中的渗漏浪费问题得到解决,建成集中连片、宜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灌溉型农田,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种植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率近50%,新区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在今年有望达到25万亩以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加载中...